第47章 交错而过(1 / 2)

加入书签

如果您使用第三方小说APP或各种浏览器插件打开此网站可能导致内容显示乱序,请稍后尝试使用主流浏览器访问此网站,感谢您的支持!

    柴桑口,周瑜水寨大营。

    清晨江雾弥漫,与炊烟混做一片。

    与往日一样,周瑜翻阅军书。

    比北方好一些,周瑜经手的军书都是纸,不是沉重、臃肿不便的竹简。

    只是江东造纸技艺远不如乱世前的北方,他用的是普通竹浆纸。

    没有漂白工艺,就是最普通的竹浆纸,质地更像是烧的麻黄纸钱。

    江东也有质量更好的桑麻纸,但产量稀少价格昂贵。

    也就廉价的竹浆纸能供军用,用罢销毁即可;但重要的人事档案、军书名册之类的,还是以竹简为载体。

    整个柴桑口防线以南岸柴桑大营为核心,北岸有浔阳口水寨。

    这南北两座水寨大营组成了长江水道的咽喉,而上游蕲春则是江东防线的门牙。

    蕲春与柴桑之间昼夜安排船队往来巡哨。

    这些巡逻船队既能顺流而下,又能借东南风逆流行船;所以巡逻效率高。

    因与荆州对抗激烈,人力又十分宝贵,所以蕲春附近并无军屯据点、烽火台之类。

    江东不缺军屯用地,没必要蚕食压迫黄祖。

    大军征伐依赖舟船运输,也不缺粮秣补给,从后方携带即可,没必要在前线军屯。

    所以柴桑口大营只负责阻截荆州方面的侵扰,充当屏障,保证后方生产秩序不受破坏;等后方实力积蓄完毕,再聚集力量与黄祖、刘表打决战。

    得益于孙策,现在江东方面不缺独当一面的大将。

    而荆州方面这几年能平荆南四郡,靠的是围城对垒,活活将长沙郡守张羡拖到病死,缺乏血战、大战经验。

    占据中原的曹操又被河北拖住,如今江东兵强,只要攻下荆州,自能决战江淮,与曹操争锋中原!

    哪怕孙策遇刺身亡,可江东军吏士依旧有高昂的士气,对未来有着美好憧憬。

    周瑜整理军书之际,宋谦双手端着一盘竹简军书走来:“中护军,急递。”

    见是竹简,周瑜略皱眉不解,上游黄祖已被打断了脊梁骨,上游荆州方面也安插了沿线,若有危险也该是自己先得到,而不是后方。

    他还是伸手拿起竹简,竹简被麻绳从中缠住,用胶泥裹了绳结处,并盖了孙权的‘讨虏将军印’。

    竹简公文自然无法盖印防伪,全靠泥封印记。

    印记破损,公文合法性不存,送信使者问责,这是大罪。

    周瑜破开泥印,翻开竹简阅读,又是皱眉,只是对宋谦说:“备快船,我要回会稽。”

    “喏!”

    宋谦转身就走,周瑜又对主簿说:“去请平虏将军来。”

    不多时,平虏将军、广德侯徐琨来到中军议事大厅,周瑜亲自出门迎接。

    徐琨三十五六岁,正是年富力强的大好年纪。

    他有许都朝廷赐下的县侯爵位,在江东的履历、根基也比周瑜雄厚;就连将军号也是许都朝廷认可、委任的,远比周瑜这位江东内部的中护军更有颜面。

    徐琨心安理得领先周瑜半步入大厅,刚落座就接住周瑜递来的竹简公文:“徐君侯,许都使者来了,说是奉曹公意,欲征诸将军、郡守、都尉子弟入朝委质。”

    这是大事,交出人质,相当于全面依附许都朝廷。

    徐琨阅读公文,笑说:“看来会稽有变。”

    笑容中带着不屑,周瑜自然明白,徐琨这是在笑长史张昭等人可能在鼓吹、推动这件事情。

    徐州已经安定,作为徐州人目前在江东的领袖人物,张昭自然想回乡生活,能在许都朝廷治下外放两千石,混个十几年再入朝做公卿,也不枉此生。

    去年孙辅以书信内通曹操,被孙权截获后就带着张昭亲自审问孙辅;孙辅承认后,就杀了孙辅左右亲信以及军中党羽,剥夺部曲。

    处置很是严厉,看来并没有吓住张昭。

    徐琨见周瑜不苟言笑,也就敛笑:“护军先行一步,若不能见效,某亲自返回,向仲谋陈述舅父、伯符创业之艰辛。”

    “此事尚在讨论之中,今召我回,不过是要绝张子布等人希望罢了,何至于劳累徐君侯往来奔波?”

    周瑜表态,他虽然没有参与孙坚创业,可绝不是什么投降派。

    淮泗元老皆是创业派,现在兵马强壮。

    哪怕孙权有投降之心,淮泗元老也有可能会拥护丹阳郡守孙翊。

    也就张昭这些人揣着明白装糊涂,这是说依附就能依附的事情么?

    自孙策大破黄祖以来,周瑜就驻屯洞庭湖侧的巴丘;后孙策遇刺,周瑜不得已撤回,以中护军总领军事。

    现在临时来柴桑大营,自然是为了调查荆州方面的情报,谋划下一场战争。

    这场战争必须打赢,这是孙权立身之战。

    只要打赢,打的好看,内外许多不好的言论就消失了。

    就如这次曹操派人索要人质一样,等到孙权军事威望提升后,何须他周瑜跑回去与张昭等人辩论?

    徐琨见周瑜表态,也略作思索,就说:“看来会稽那边还是离不开护军,护军才来柴桑几日,就生出了这等事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