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君主年幼,当效相国,挟天子以令诸(2 / 2)

加入书签

最先被灭掉的当然是守卫的军队和城中的权贵,皇宫这时同样出现乱子,导致军队指挥出现大问题,而这种夜晚巷战之中,武林高手的作用比小股军队更大。

一方面有心,另外一方无备,而皇宫那边也是出了问题,最后的结果自然毫无疑问。

当天边的太阳再次升起之时,大不里士城已经变了旗帜,楚邦王朝的末代君主马立克被杀,拥护他的贵族和宗教被灭,波斯明教攻下了这座城市,请出努失儿完汗安抚人心。

努失儿完汗“重掌”大权,宣布楚邦家族为叛逆,支持他的大食教掌权家族全部灭掉,波斯明教则是上位新伊利汗国的国教。

努失儿完汗暂且年幼,自然是要选择摄政大臣,徐信没有上位,但却推了黛绮丝去掌权。

她的身份特殊,是波斯明教的圣女,在波斯这边本身就有着一定的拥护,比徐信这个东方面孔的中土明教教主更能让人接受。

楚邦王朝在首都的力量被消灭,接下来的“平叛”就简单许多了。

君主年幼,自当效仿相国,挟天子以平诸侯。

没错,不是令,而是平。主要是整个楚邦王朝境内的武装力量就那么一些,最强大的一股就在首都大不里士城,中央被干掉了,基本就相当于宣布国灭,剩下的地方根本组织不起有效的反抗。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攻占大不里士城之后,经历血火的波斯明教很快从教徒当中拉出了一支成型的军队,接着便是以强剿弱,以多打少。

战争想要打赢,就是靠的优势兵力干翻敌人的弱势兵力。而宗教最大的优势就是信徒多,只要能够成功磨砺出战力,有信仰的军队,就是非常强大的。

而明教能够发展成一个世界性的宗教,自然是有着可取之处。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明教的高层自然知道,哪一类人最容易发展成为他们的信徒,那便是底层的劳苦大众。

明教的教义导人向善,但也强调与黑暗斗争,颇为偏激和具有煽动性,尤其是在不公的动乱环境下,很容易纠集起大混乱,自然是不被贵族阶级所喜。

但在这种造反的时候,这种思想又是助力,被压迫的大部分,如果没有统治阶级的压制,很容易就会被煽动起来。

另外明教在攻破大不里士城又连战连胜,很快攻下了楚邦王朝全境,在其他割据势力没有反应过来之前,他们已经靠着信仰和武力稳固了统治。

一个全新的国家在波斯大地上诞生,政教合一的地上明国,有利也有弊,但此时方才开国,利大于弊,波斯明教由此重新焕发生机。

这之后的数年,波斯明国发展迅速,在稳固了统治之后,努失儿完汗出现的频次越发的少,而波斯明教的总教主也宣布退位让贤,黛绮丝成功上位,成为教主女皇。

一个势力的发展终究是要看利益,只要是有足够的利益,规矩是可以改变的。曾经的波斯明教日暮西山,发展艰难,自然是死抱着规矩不放。

但现在的波斯明国不断强大,波斯明教的高层包括那位总教主都获得了好处,大家都不想失败去过苦日子,都想要波斯明教变得更好,而这时来自徐信的支持就尤为关键,那么黛绮丝的上位也就变成了必然。

黛绮丝上位,徐信对波斯明国自然更为上心,加上这些年磨练出来的常遇春等人,还有来自丝绸之路另外一边的支持,使得这个新生政权越发的繁荣与强大。

就这样过了数年,新生的波斯明国成为了古波斯一地小有名气的霸主,而徐信也在波斯差不多玩够了,准备带着自己的人回归中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