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朱佑樘与《格物致知》(2 / 2)

加入书签

……

大明,太子东宫正殿门前。

徐信迎着阳光,眯着个眼睛,仰头看着东宫的牌匾。

他身边跟着一个身穿湖绿缎袍的太监,正是张敏手下的曹正淳,正在为他引路,带着他去见太子朱佑樘。

徐信和曹正淳在宫中并无多少交流,两人的交情是私下在宫外,在皇宫之中,不知有多少人的耳目盯梢,接触的太过,就有可能被人盯上。

“拜见太子殿下!”

徐信跟随着曹正淳,最终见到了大明的太子殿下朱佑樘,看着并不怎么出挑,也算不上多少威严,毕竟徐信又当过皇帝又当过……咳咳,大宋继位皇帝的亲爹,见过的世面可多了。

别说一个养在深宫的太子,就是成华帝朱见沈,甚至他祖宗朱元璋,当年也不过是他徐某人帐下听用的一个小小坛主而已。

所以在面对朱佑樘的时候,徐信尽量避免眼神接触,免得让人看出他的“不敬”。

“你就是王守仁,这些书,都是你写的?”

朱佑樘好奇的打量起了徐信,虽然是第一次看到真人,但他早就听说过徐信的名字。

几年前徐信入京的时候,正碰上东厂打压西厂,张敏也是带人去看热闹,那时候也是徐信和张敏、曹正淳的第一次接触。也就是在那一夜,朱佑樘听说了徐信的名字。

这之后的几年,徐信在京城各种布局的同时,也在养望扬名,和王老爷子、王华一起编了几本书,几本启蒙读书,还有一本……《格物致知》。

徐信对大明的历史记得不多,但王阳明格竹子的故事在后世广泛流传,甚至上了课本,这事他还是记得的。

这个故事说明了儒家“格物”的空想,太过唯心,不务实。

但同样的,能在后世广泛流传的故事,说明它的经典性,自然也能将其宣扬,让这个故事在这个世界广泛流传,并且还可以“务实”起来,真正的将竹子给“格”了。

历史上王阳明“格”竹子的方法有问题,光是用肉眼去看,自然什么都“格”不出来。

徐信直接磨了放大镜弄显微镜,自然可以观察出竹子的细微结构,而细微状态下的竹子,也是让王老爷子和状元爹王华大开眼界,自此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

爷孙三代用徐信制作的显微镜不断“格物”、总结,最后成书《格物致知》阐述发现,然后再由王华请谢迁等同僚、同乡一起研读学习、宣传。

王家是属于读书人体系里的“自己人”,并且这卷《格物致知》也并不涉及什么思想言论,反而是对先贤“格物致知”的一种实践,自然是在京中引起一阵轰动。

而这本披着儒家之皮,实际上属于现代入门科学书籍的《格物致知》,就是徐信对这个时代的一个试探。

总的来说,明朝的读书人比清末那些不愿睁眼看世界的废物强一些,是属于愿意学习和接受新事物的一类。

徐信通过这件事,对今后的“立言”有了计划,便是为“科学”奠基。而今天面见太子朱佑樘,便是一切的开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