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 富士山下扬汉旗,马踏京都赏樱(2 / 2)

加入书签

“皇儿啊!你这次是真的伤太师的心了。”

太后张氏叹息一声,她也没想到事情会发展到如此地步。

“母后,我知道我错了,父亲离开了,现在仲父也要走了,他老人家都是为了我……”

皇帝抱着自己的母后,像个没长大的孩子一样,无声哭泣起来。

徐信让张鹤龄带的这一番话,让他意识到这件事已经没有回旋的余地,而且这也是最好的结果。

今天徐信的一张请柬,白天有资格参加大朝会的文武百官去了一大半,这就是他的隐形力量。

如果徐信不离开中原,就算他退居二线,照样能够随时影响朝政,依旧是最强的权力,就算他自己不动那个念头,谁能保证他身边人或者子孙后人,不会胡来妄为。

功高盖主,有随时造反的实力,这样的人就在身边,皇帝一时念旧情能忍,但能够忍一辈子?

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

徐信做过大明最高权力者,偏偏他又不姓朱,那他和姓朱的,迟早是会起矛盾的。

所以他离开紫禁城前,留下了那样一句话。

“孤不是王莽,但也不想做霍光!”

这话说的是他的心声,但又何尝不是无奈。

走到那一步的权臣,一贯以来的选择就只有两个。

要么行“操莽”之事,也就是效仿王莽、曹操、司马懿这些人,废立之后“禅位”称帝,自己上位。

还有一个选择就是学霍光,一辈子当“忠心的权臣”,这种人你活着全家荣耀不会有事,死了之后被抄家流放,那都已经算是轻的。

徐信并没有选择上述两条路,他的选择在历史上从未有过,可谓是开古今未有之先河。

“寿儿,你的仲父是大德之人,他是真正的圣人。”

太后张氏抱着自己的儿子,轻轻抚摸着儿子的脑瓜安慰着,脑海中却想到了那一年,自己在绣楼之上,望着下边来接亲的那位意气风发的少年郎,那一刻的她,满脑子都是他。

可惜,那少年郎并不是她未来的丈夫,这或是她这一生最遗憾的事情。

“仲父是大德,是圣人,父皇是对的,孩儿错了,寿儿真的错了……”

徐信的选择,放在这个时代是无法想象的,而这也正是他三不朽之“立德”的最后一步。

世人称颂的“三不朽”,立功和立言相对来说都只是能够靠自己去办好获得世人认可的。

就比如徐信开挂一般的封狼居胥、饮马瀚海,立功方面做到这一份上,直接就是无可争议。

“立言”也差不多,他的《王学》打垮了理学理教确立正统,谁能说他“立言”不行。

关键就在“立德”这一方面,谁能说自己一点错误没犯过?真要挑刺的话,谁的德行都是不够的。

所以徐信另辟蹊径,就根本不在“私德”上计较,而是在“大德”,帮助大明挽天倾之后,还能够放弃唾手可得更进一步的机会,将权力交还给皇帝。

这样的人,伱能说他“德行”方面有问题?这就是“立德”的巅峰啊,这才是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统一的圣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