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明军全线崩溃?!(2 / 2)

加入书签

为此。

神罗查理、苏莱曼大帝、阿克巴皇帝,这联军三大巨头,共同联名签署了一份军令,军令中言明要对明军进行毁灭性的歼灭,并且承诺了极高的赏赐。

最基础的奖励,杀敌一人者,赐爵。

“查理,当下我军两百万之众,都已经是全数在前线,且都已经发起了攻势。”

“根据目前战况来看,短则五六天,长则半月,这三十余万明军便可为我军全歼。”

言语者,为莫卧儿的阿克巴皇帝。

“现在,我们是时候来讨论一下,对大明的后续作战计划。”

对于三巨头来说,前线这一战的胜利很重要,但也是一个开始。

他们接下来要讨论这一战胜利之后,怎么分兵去收回中南诸国,以及怎么分配百国在中南诸国的利益,以及在这之后,又怎么继续进攻大明本土。

这两百万联军,毕竟不是他们的直属军队,而是由百国联军凑成的,他们作为各方利益的代表巨头,自然是要为各自的小弟们把应得的福利给谋好,毕竟你连小弟的福利都不顾及,往后谁还愿意认你做大哥。

出来混,尤其是当大哥的,是要讲义气的。

江湖就是这样。

“后续之事,我听苏莱曼陛下的。”

这一刻的神罗查理,整个人的态度,竟是罕见的变得谦虚了起来。

显然。

他也觉得自己之前的做法过于张扬了一些,现在既然自己要求全军出击的目的已经达成,自然就没有必要在这里继续出风头了。

而苏莱曼不论是身份还是年龄以及国力,都是三人中最长,由苏莱曼大帝来主导接下来的战略部署,确实是再合适不过。

“我赞同。”

年轻的阿克巴,点头表示同意这个提议。

反正莫卧儿是距离大明最近的强国,从这一点来看,只要大明被灭了,不管最后这个蛋糕怎么分,他莫卧儿都是其中最大受益者。

当然。

最为主要的还是,这接下来的战略部署,确实是没有什么太大的技术可言,也没有什么好争论的。

毕竟大明最能打的部队都已经被一次性全歼了,剩下的二三线部队,完全就不足为惧,不论是苏莱曼还是阿克巴,亦或是神罗查理,都是这样认为。

在当下这个局面来看,这一战,已然是必胜无疑。

首战既决战,一战定胜负。

从当前战况来看,双方未来的胜负已经极度明显了,这仗打的根本就没有任何悬念可言。

“好。”

在这件事上,苏莱曼大帝也没有多推辞什么。

作为三人中的老大哥,在这种分配利益的时候站出来,从道上规则来看,倒也合情合理,传出去外面的小弟们也都服气。

与此同时。

……………………

明军各处阵地的指挥后方。

大秦白起、大汉韩信、大唐李靖、大宋岳飞、大明徐达,五人皆是在各自的指挥部之中,用尽毕生之力进行着军力调配,艰难维持着这番局面不崩。

这就像是王阳明给他们搭了个没有地基的房子,一群人开着挖掘机来推屋,而他们还要在这种情况下维持房子不倒。

传世名帅就是传世名帅,换了其他人来,早就完蛋了。

可哪怕是局面已经惨烈至这个程度,他们五人都未曾再去找王阳明半分。

他们,有着属于他们的尊严。

既然先前已经找过一次,便是不会再去找第二次。

他们都在等,等王阳明所言之战端开启后的变局。

在这个变局到来之前,他们将会信守对王阳明的承诺,不管敌军再怎般攻势迅猛,都将维系自己的那一片战场不崩。

此刻。

徐达所在的中军之中,来来回回的人从大帐络绎不绝,这些人脸色匆匆,垂头丧气,来往都是各军主将的令兵。

这帮人来这中军大帐的目的也只有一个,皆是请求撤退或者请求支援或者请求得到一个明确答案。

很可惜。

三个或者都不准。

就在这时,一人战甲染血,已经分不清战甲的原本颜色,一路上的军士见了此人,无不是纷纷让道,不敢有分毫阻拦。

哗啦。

李文忠掀开中军帐门,快步走了进去,直奔明路大军统帅徐达而去。

当来到徐达身畔的时候,正在专心看沙盘的徐达,被突然出现的李文忠惊的一跳,盯着李文忠瞅了半天,这才终于认出了李文忠究竟是谁。

“保儿,你身为军中主将,岂可轻易亲上战阵,还把自己弄成这番模样。”

徐达拿起身边一块布,亲手为李文忠擦去脸上的血渍。

李文忠,字思本,小名保儿,朱元璋外甥。

“徐叔,这仗打的不对劲。”

李文忠眉头紧蹙,同样是盯着徐达面前的这尊沙盘,徐达为了维持这局面不崩,头发都快被自己薅秃了。

“就算叔你再怎么运筹,最多五天之后,我军必定全线崩溃,根本就打不下去,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下令撤军,能撤多少是多少,等到了后方,整合军力之后再伺机而战。”

“我已经收到了线报,敌军七十余万大军已经在向我诸军后方快速移动,这明显就是要断我军后路,包抄我军,将我军一网打尽。”

“一旦这个包围圈形成,届时非但是我们这一路,其他四路军马,同样是一个都跑不了,都将全军覆没。”

李文忠一连串的话语出口。

这番话落在徐达耳中,徐达只是皱着眉头,并未有分毫其他言语。

李文忠所说的这些,他徐达又岂能看不出来,又岂能不明白,他心里跟明镜似得。

但是明白归明白,撤军还是不能撤。

这,是原则问题。

如果王阳明真的是个糊涂玩意,按照李文忠刚才所说的计策,自然是现在唯一的最好选择,撤军还可能保留一点残余力量,进而组织反扑。

而如果王阳明不是个糊涂玩意,一旦自己撤军,就等于是打乱了王阳明的全盘部署,自己将会成为最大的罪人。

撤与不撤,一切都在于对王阳明的信与不信。

这份纠结,此刻不仅在徐达之身,在白起、在韩信、在李靖、在岳飞,都是有着相同的心绪。(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