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侨胞(2 / 2)

加入书签

    据统计,“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引进的大量‘三资企业’(指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三类外商投资企业)中,属于‘三胞’(指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就占了70%的比例,金额在一半以上。

    上海是重要的侨乡之一,是与港澳地区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最频繁的城市之一,是去台人员亲属和台湾省籍同胞在大陆定居的家园之一。

    改革开放后,许多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到上海考察,进行经济合作,洽谈投资事宜。

    落实好私房政策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统战人士的深切关心,有助于激励他们进一步拥护党的政策,支持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

    例如,1980年,SH市电影局退还了在特殊年代中被占用的已故全国政协委员、市人大代表郭琳爽在淮海中路的一幢私房。

    郭琳爽有11个子女分别在美国、巴西等地定居,这一举措在其海外亲友中产生了巨大反响。1984年,他的儿子郭志楷回上海投资,与上海有关部门洽谈合作建造新永安大楼、合资建造30层大楼等项目,支持了上海的基础设施建设。

    毫无疑问,这个乔先生应该是回过投资的华侨之一,而且在国内应该是有一定投资项目的,否则的话,SH市政府是不可能吧如此大的一栋小楼送给他居住的。

    “那最起码刘思颖同学是这里的原主人,连门都不让进,这也太不像话了。”杜兴国还是有些不满的说道。

    “哪有什么办法,人家可是能给国家带来外汇的,不哄着他们能行么?”刘莲花说道。

    “算了,我也只是想过来看看而已,再说这里已经不是我的家了。”刘思颖说到这里的时候,眼神中闪过一抹遗憾。

    “对了,这个姓刘的华侨是做什么生意的?”许强思索了一下问道。

    “他也没说啊?再说了,他做什么生意和咱们有什么关系?”杜兴国说道。

    “我就是随便问问。”

    “行了,咱们再到别处转转。”杜兴国看了一眼刘思颖,说道:“刘思颖同学,咱们虽然进不去房子,但可以看看你的母校,说不定还能看到你的老师呢。”

    “那太好了。”听到杜兴国这么说,刘思颖的脸上顿时露出了微笑,说道:“那咱们现在就过去吧。”

    “你们先走,我去个厕所,一会儿就到那个学校门口找你们。”许强说道。

    “行,那你快点啊。”杜兴国说完,领着刘思颖和刘莲花离开了。

    看到刘思颖他们离开,许强再次来到了院门口,然后轻轻的敲了敲门。

    “怎么又是你们,我刚才不是说了么,你们不能进来……”那个中年妇女有些不耐的说道。

    “大姐你放心,我不会进去的。”许强微微一笑,接着说道:“我就是想问一下,你们的乔先生到底是做什么生意的?”

    “你问这个干什么?”中年妇女闻言,立刻警惕的说道。

    “您不用紧张,我是在校的大学生,这事我的学生证。”许强说着,从口袋中掏出了自己的学生证,在铁门的缝隙中晃了晃。

    这年头大学生还是非常受尊重的,最起码证明你是个正派的文化人,而不是什么三教九流之类,为了消除对方的误会,许强直接亮明了身份。

    “额……”那个中年妇女显然也没见过大学的学生证,但看到上面的照片和江西大学的印章后,面色顿时缓和了下来。

    “那你……有什么事情?”片刻后,那个中年妇女的目光从学生证上收回,对许强问道。

    “是这样的,我们学校有一个新研发出来的产品项目,如果乔先生对此感兴趣的话……”

    “找乔先生的人太多了,要是谈生意的话,晚上你过来找杨助理谈吧,他现在不在。”中年妇女说道。

    “杨助理?”许强愣了一下。

    “乔先生他不在国内,可能下个月才能回来,杨助理他现在和领导到外边考察去了,晚上才能回来,到时候你再过来吧。”中年妇女说道。

    “这样啊。”许强闻言顿时恍然,于是说道:“那他晚上几点能回来?”

    “这我也不清楚,你别问了,我还有衣服没洗完呢。”那个中年妇女说完,转身离开了……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