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苏南模式(2 / 2)

加入书签

    “如果你能帮他们开发一款产品出来,怎么说也要给你三千五千的吧?”白海思索了一下说道。

    其实白海根本就没机会接触到许强这种顶级专家,他原来也只是个国企的普通技术员,接触的工程师,也基本和他差不多的水平。

    而且这年头高级技术人才轻易是不敢在外边接活的,毕竟他们的社会地位很高,而国企对这种事情一直都是明令禁止的,毕竟涉及到企业泄密的事情,所以真正从事‘星期天工程师’的这些人,很多都是在厂里混的不得意的,或者是非常缺钱的,否则的话,没人愿意冒这个风险。

    “这是最高价么?”许强问道。

    三五千元对于许强来说,诱惑力并不大,他的染料厂一天的利润就已经高达一千多元,所以这点钱对他来说,其实意义不大,毕竟一个产品项目从开始到量产,许强至少需要投入一个月甚至两三个月的时间,算下来显然太吃亏了。

    “其实他们那些小企业,一年也赚不了多少钱,三五千已经不错了。”白海说道。

    “小企业?难道上海周边就没有大一些的乡镇企业?”

    “有是有,不过那都是当地市县政府出资办的企业,人家不缺技术人员……”白海顿了顿,接着说道:“尤其是苏南那一片,规模都很大,一早就由专门的政府人员,和当地的一些科研院所合作,解决技术问题,研发新产品,我听说有些院所还私下里拿到了一些股份……”

    “股份?科研院所能占民企的股份么?”许强闻言一怔。

    “明面上肯定不行,但私下里谁知道是个啥情况呢?反正都是为了赚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人管。”白海说道。

    白海所说的苏南地区,是指苏州、无锡、常州三个地级市及其所管辖的9个县级市的市区和农村地区。

    1958年,人民公社运动兴起,集体经济风行一时,上海等发达城市企业开始向苏南地区转移,知识分子、技术工人的下放为当时的苏南地区带来了新技术、新经验。

    到了20世纪70年代,这些小型社队企业发展成为农机具厂,为集体制造一些农机具。

    到了1980年,苏南地区的每个市、县、乡镇、村政府建立了大量的乡镇企业,政府出资办企业,再由政府指定的能人来担任企业负责人,由于政府的关系,这些乡镇企业可以依靠政府关系从银行取得贷款,还可以低成本占用土地,大大减少了创业失败的可能性,但也增加了内部组织的腐败。

    苏南地区先通过发展农村的乡镇企业,再市场化,其实也是”先做计划经济的外壳,再用资本市场化的心脏“。

    苏南地区的农民原先大部分无工可务,再由国家资本出资办企业后,让一些农民成为了这些乡镇企业的首批产业工人,整体促进了苏南地区的发展。

    不过苏南地区的发展,也是付出了一些代价的。

    一方面,苏南地区的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则是苏南地区的经济是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污染企业排放的污染物越来越多,长期滞留在苏南地区的污染物影响了苏南地区的生活。

    以SZ市为例,相城区的化工企业较为集中,昆山市的电子企业星罗棋布,而常熟市、吴江市的纺织印染业非常发达,它们均占当地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该类乡镇企业的污染物集中、浓度高,且持续时间长,对人们居住环境和人体健康已造成很大影响和伤害。

    “那你能和苏南地区的政府牵上线么?”许强思索了一下说道。

    其实之前许强只是想凭借自己的技术,接着当前‘星期天工程师’兴起的洪流,在上海学习期间赚点外快而已。

    但现如今他成为国家重点项目负责人,还拿到了国家级的奖项,头顶已经有‘顶级化工专家’的头衔,所以他就想找一个更高的赚钱平台。

    小的乡镇企业给不了太高的价钱,那么许强就必须要找大型企业合作,既然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是由当地政府牵头的,那么许强直接和他们连线即可,至于报酬之类的事情,也只能是当面谈。

    “这个……”听到许强这么说,白海顿时面露难色。

    “你是觉得我没资格和他们当地政府合作么?”许强问道。

    “那怎么可能?你都已经拿到国家技术奖了,咱们上海这边没多少获这么大奖的技术人员啊。”白海摇摇头,说道:“我和你说实话吧,我还真没和他们这些政府的人打过交道,咱们也不知道他们具体是啥情况……”

    “只要你能帮我牵上线,其他的事情不用管,倒时候我可以报酬的百分之十!”许强看了白海一眼,接着说道:“另外我要说下,我帮别人研发产品,起步价是五万元,如果失败,或者产品不够好,我一分钱都不要!你考虑一下吧。”(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