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湖口之战(2 / 2)

加入书签

    这点上,登岸的燕军虽然都是豪强部曲出身,但穿着上相对比较整齐。

    且顶在最前面的六百人可都是甲士。

    这是李元徽在庐江豪杰率众归附之后调拨给他们的铁甲,还有因为登岸作战需要,临时从中军营、武卫营调来的四百副甲胄。

    这六百甲士顶在前面,可以说对魏军的心里冲击力极大。

    不过冲击力再大,李宝也得硬着头皮跟对方打一仗,不然就这么让对方全都上了岸,在湖口站住脚,回头他怎么跟皇帝曹元静,以及叔父前将军李雄交代?

    于是乎,李宝集结部众,出兵逆击。

    原本应该处于守势的魏军,现在却成了主动进攻一方。李宝按照长枪,刀盾,弓弩的顺序,指挥部队列好阵型,向着燕军发动了进攻。

    在弓弩手相互抛射覆盖之后,双方终于进入了短兵相接的白刃战之中。

    这时候燕军的装备优势开始展现出来。

    魏军本来的军械就不怎么样,想要破甲很吃力,但燕军的长枪弓弩面对几乎没有防护装备的魏军,可就是致命打击了。

    战场形势很快就进入一边倒的状态,刀盾长枪相互配合,燕军如墙而进,魏军被打的几乎没有招架之力。

    李元徽在岸边的楼船之上观战,面对眼前的情景,长出一口气,按照这个形势发展下去,胜负已分。

    看着顶在最前面的甲士,奋勇向前,披甲的作用尽显无疑。那么如何让麾下的十万将士,拥有更多的甲胄?

    虽然现在都说江淮带甲十万,但有没有十万李元徽自己能心里没数嘛?

    这就是唬人说的,哪来的十万铁甲?那铁甲的造价可是非常高的。

    李元徽近来都开始尝试制造木甲和竹甲、藤甲,用以装备部队。

    毕竟这些玩意儿的造价相对来说低很多,也有一定的防御功能,能够在远距离防御箭矢,并减少致命伤。

    至于会不会被火烧,这个其实不必有太多顾虑。火攻的条件其实对于战场环境的要求,那不是一般的高。

    任何一场成功的,能够载入史册的火攻,都需要很多条件叠加才有可能成功。

    季节、湿度、温度、风向、地形等等,都需要考虑进去。

    就算是什么甲都没有的,再不济也得给人准备个木盾或者藤牌,总不能让人就穿着号衣,完全没有任何防护装备打仗。

    哪怕比别人多穿一身衣服,可能都会让军队的士气无形之中得到增强

    对了,绵甲。

    李元徽猛然想起了明清时候流行的绵甲。好像以现在的水平来说不难制造,而且防护能力也不差。

    扎甲这东西防护能力虽然很不错,但造价很高。而且最重要的是,绵甲在寒冷地区作战效果极好,兼具保暖和防护能力,好像制造方法比起扎甲还要简单一些,看起来好像就是把铁片子贴进衣服里,还有那种钉扣的东西

    这边李元徽想着技术革新的问题,战场的上形势已经渐渐形成了一边倒。

    双方交战不到半个时辰,胜负已分,魏军已经败逃了,溃不成军。

    燕军没有一窝蜂的追击,因为顶在前面的是重甲步兵,让他们披着铁甲追杀轻步兵那无疑是开玩笑,没跑几步就得自己先累瘫了,人家转身就给你来个趁你病要你命。

    所以在局势发生变化之后,负责追击的首先是骑兵,没有骑兵的情况下,就是没有披甲的轻步兵和弓弩手。

    弓弩手除了弓弩,也都会携带副武器的,有横刀,是骨朵、木棒等钝器。

    在这种敌方阵型已经被溃散,士卒开始败逃之后,轻步兵们就是追击的主力。

    痛打落水狗。

    李宝一边派人去求援,一边逃如营中,还想借着营垒的防备对抗燕军。

    但他低估了燕军的追击速度和自家败兵的冲击力,燕军驱赶着魏军溃兵直接冲进了对方大营,让魏军的营垒完全失去了防御作用。

    一时,降者如云。

    从发起到结束,整个战役只用了两个时辰。

    甚至燕军水师都没等到魏军水师来援,截击了个寂寞。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