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攘外必先安内(2 / 2)

加入书签

    突厥人兵分五路,发动了数十万大军入寇中原。

    两个意见也说不清是谁对谁错,但李源却担心,此时对朔方用兵会引起跟突厥的大战。

    而引发的这场争议的秦王却并没有极力的推动对朔方用兵,好像在倡议之后,就悄无声息了。

    作为齐王举荐的第一个官员,还不是位置特别高的官职,只是这个官职比较清贵,能够随时了解宫中和朝中的动向。

    高智兴渤海高氏,冀州人。

    中书令崔利用,清河崔氏,冀州人。

    头号权臣,诸道大行台、都督中外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太尉、录尚书事、汉公刘玄机,幽州涿郡人。

    李源立即就明白了李元徽的意思,这是对北燕的攻心之策。

    最后,李源还是直接出面否决了此时出兵朔方的建议。并且提出了年后要亲征河北的决议。

    卢象范阳卢氏,幽州人。

    突厥人被驱逐之后,秦王回到长安,立即就在朝会之中提议,收复朔方,也就是河套地区。

    因为缺少战马的缘故,在整体上,大唐只能在是处于战略防御状态。但在战术和局部战场,唐军精锐骑兵却是不断利用装备优势驱逐突厥骑兵,在以大军屯驻在战略要道和险要关隘。

    特别是目前,大唐初立,还没完成对天下的一统,关中也因为连年的大战疲敝不堪。

    要是这点面子都不给,还指望齐王手下的江淮劲旅给大唐卖命?

    另外就是这两人也很适合用来当门面,资历合适,能力也没的说。

    这份战略之中,大概的思路就是先取并州,然后凭借并州的地理位置对河北形成居高临下之势。

    举荐卢象为尚书右丞,举荐高智兴为门下侍郎。

    分别进攻幽州、并州、以及陇右和关中。

    长安这边,李源让李二和李三分别负责陇右以及关中防务。

    这个推荐,李源在思量之后,就应允了。因为老四的顾虑,他也意识到了。

    因为政权主体发生变化,目前的北燕朝堂上下都是河北士族。

    尚书左仆射卢钦之,范阳卢氏,幽州人。

    李元徽接下来也没在得寸进尺,他的根基始终没在朝堂,硬争这个也没意义。反而是会引起李源和二哥排斥,没必要。

    临近年关,各处的用兵本都该偃旗息鼓。但隆冬腊月,有些人是不过年的。

    因为诺大的朝堂,难道还容不下几個齐王举荐的人呢?

    门下侍郎的位置同样很重要,位在侍中之下。

    而突厥人在无利可图,并且还有中原军队强烈反击下,只能无功而返。

    单纯的战略可行性来说,是没有任何问题,但李源很明显不太满意。

    因为他的年纪不小了,已经是接近六旬的人,还能活多少年,谁知道?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