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三册(1 / 2)

加入书签

书册中信件掉落,韩仲麟连忙打开来,只见两页纸上写着:

  “有缘人,汝观信之时,吾或已老矣。老夫三十年前误入此谷,见此谷风景奇秀,流云高飞,故命此谷为飞云谷。吾四十有二成武道宗师之境,后于谷中苦修十年入先天之境,再两年达先天之巅峰,但而后苦思三年却不得练气之法门,遂出谷以踏仙缘。留《伏神法》、《飞云法》、《养元经》三册,皆吾境界之感悟,汝出谷之时,需将三册之法留与此地,以待后人...”

  最后信上署名“上元道人”。

  韩仲麟手中刚拿的正是三册之一《伏神法》,拿起其他两册一看正是《飞云法》和《养元经》。

  《伏神法》记录的是修心静神的法门,《飞云法》则是武道功法,《养元经》多记录的是经脉养元之法。

  武道修炼过程分力境、骨境、技境、化境、宗师境,这是韩仲麟从师李云山所知道的武道境界划分。

  力境,武者通过负重等方法增加体力,是为最初级境界。

  骨境,武者通过打熬筋骨,使筋脉拓宽,骨架变大,则力壮气足。所以武者常把力境与骨境放到一起修炼,打磨基础,且非一朝一夕之事。比如孩童从小练武,随着年龄的增大,力气与筋骨有了更大的上升空间,不断挖掘潜力,把身体修炼到极致,直到巅峰。

  技境,在把身体本身修炼到极致之后,便要提高技能,找相应的功法,如拳术、剑术、刀法等,身体配合功法,才能把战力发挥到极致。

  化境,则是技境升华,驾轻就熟,不限于招式,能将技巧运用到极致。

  关于宗师之境,韩仲麟完全不得而知,整个乌国多年未出宗师境武道高手。

  化境到宗师境是一道难坎,多少人困在化境直至老去而不得其法门所在。

  究其原因,实在是因为突破宗师境的人太少了,化境武者无经验可循,全凭自悟,求那一线机缘,突破的机会确实是渺茫无比。

  按照上元道人《飞云法》和《养元经》中所述,化境已经是技艺的巅峰,宗师境就是打破自身的限制,疏通全身十二正经脉络。

  当全身的奇经八脉也贯通之后,感悟天地,如能将精神融入天地之中,便踏入了先天之境,身体可吸收天地元气为己用,可以拓宽经脉,也可外放周身三寸之外伤人。

  化境突破宗师之境的方法就是打通全身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共十二条经脉方可。

  日薄西山,韩仲麟终于看完法门三册,对上元道人无比钦佩。

  上元道人确实是武道奇才,三十岁进入化境,四十二岁达宗师境,五十二岁臻先天之境,全靠自身感悟。

  所创三册法门也颇为独特,《伏神法》主修心,武者多主修身,书中常言“侠以武犯禁,儒以文乱法”,说的就是武者多以暴力处事,依仗武力干伤天害理之事,这种人心中多有“魔”。

  《伏神法》讲为人处事之理,先正心神,后伏心摄神,真正做到收发由心,不拘于外物。

  《飞云法》是上元道人踏入先天之境后,将之前种种所学融合之后创出《排云掌》、《流云剑》、《飞云步》分别为掌法、剑法、身法,统称《飞云法》,玄奥非凡。

  《排云掌》含“云无常”之义,招式飘忽不定,难以捉摸,且威力奇大。《流云剑》取“流云”之义,如行云流水,招式连环,绵延不绝。《飞云步》则以速度擅长,制敌与毫厘之间,步法诡异。

  《养元经》阐述的则是人体主分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周身穴位。

  “养元”则以经脉之法,修复体内暗疾,固本培元。武者在力境、骨境多会对身体内部造成沉疴暗疾,不及时修复,对身体的损害会越来越大,恰如“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对三册法门熟悉之后,韩仲麟决定先修炼《伏神法》。“神”为身之本,“神”到则心到,“神”强则“气”强,这也是为什么上元道人为什么要把《伏神法》放到三册之首的深意所在。

  伏神法,分为五个境界,正神、聚神、藏神、伏神、无神五个境界。

  正神,就需要心有道,正其身,明其义,不偏执,不疯魔。

  聚神,又为明神,重在“聚”、”明“而字,凝神于一处,心如止水,可为明镜,观世界一切事物,确知一切真相,不虚妄,不动,又包容万物。聚神境界最难参悟,这需要大智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