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1 / 2)

加入书签

新任扬州知府名叫陈瑞武,是齐国公之孙。其兄长陈瑞文袭了三品威震将军;陈瑞武则从科第入仕,如今也升到了四品知府。这一文一武兄弟两个,名曰瑞文的做的是武官,名曰瑞武的做的却是文官,倒也有趣。

齐国公一支虽然降等降得极狠,到底是四王八公这样的勋贵人家,谋到扬州知府这样的肥缺,也在情理之中。且齐国公府这样的人家偏向谁先不说,至少作为勋贵之家,没那么容易被封疆大吏指使裹挟,有相对硬气的背景治理地方。

要说黛玉是不相信什么四王八公同气连枝的话的,这些人家,当年军中杀出来,确然有些交情,但是也至于将交情凌驾在宗族利益之上。太子尚且靠不住承恩公府,林家更不指望凭荣国府女婿的身份,就觉得陈瑞武定然会和林家利益一致。但只要陈家不偏向甄家,于林家而言,便是好消息了。至少陈瑞武的出身,有不偏向甄应嘉的底气。

倒是新来的扬州同知叫林如海父女颇为意外。

新任的扬州同知名叫林枫,是林如海的族叔,便是林玉竹的祖父,原本在湖州做通判。

官场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六品升五品是一个坎,别看正六品到从五品只差半级,有些官运不畅的却是一辈子跨不过去。这回林枫一下子从正六品通判为正五品同知,品级只升了一级,但是档次却升了两档,实打实的越级升迁,又是在扬州这样的富饶之地,可见林枫这次升迁极是难得。

林如海知道闺女不俗,问“玉儿方才因何说胜负已分”

黛玉又重点看了这次的升迁委任,平静而笃定的道“朝廷彻查盐税弊案的决心极大啊。”

林如海哦了一声,微笑着看黛玉。

黛玉知道这是父亲有心提点考校自己,便接着道“江南乃是全国纳税大省,又是鱼米之乡,所产粮食供应京城和周边驻军。江南一地是否稳定,关系江山社稷。皇上有心重振江南官场风气,却也不能操之过急。

若是江南官员更替太快,地方政务来不及交接清楚,或是影响春耕,或是影响秋收,或是有其他人犹如这次哄抬盐价一般闹事,皆会影响地方稳定,进而影响全国。若是地方官员更换太慢,则给了那些国贼禄蠹大量的缓冲时间,叫他们懒政,不作为,甚至蓄意破坏,皆是不美。

正地方官场风气,好比修一张摇摇欲坠的桌子,而当地百姓便是桌上的瓜果瓷器,既要将桌子修好了,又不能伤了桌面上的诸多物件。四条腿一条一条的替换,方能护着桌上瓜果瓷器不至于摔一地;若是将四条腿全都拆了,桌上一应物品便全摔了。江南这样的产出大省若是遇此重创,且不知要休养生息几年,才能缓过来。所以,江南的事,唯有循序渐进。

如此背景之下,扬州一地却连换两名地方官,且扬州同知和父亲是同族,可见圣上官场彻查两淮盐运的决心。枫叔祖连升两级做扬州同知,是朝廷的一种态度,若是还有人阻挠彻查私盐弊案,给父亲下绊子,则是和朝廷作对。”

林如海也笑道“玉儿之言虽然不差,但是有些穷凶极恶之徒,依旧会铤而走险。”

黛玉睫毛向下压了一下,道“关系生死存亡,定会有人垂死挣扎,但是自古以来,顽固挣扎者都影响不了大局。所谓大势所趋,无人能改。”

是啊,胜负已分,甄家再是势大,也不过是能拖多久的问题,但是此次不可能全身而退。林如海点了一下头,又问“除此之外,玉儿还看出什么”

黛玉仰头瞧着父亲的眼睛,语速不快,但很是信心满满的道“私盐弊案一旦了结,圣上对父亲会有新的安排。至少不会留在扬州,更大的可能是不会留在江南。”

这一点,林如海在看到朝廷的新委任之后就心中有数。本朝会避免官员在原籍做官,同时更会避免同族在同一地做官,为的是规避地方官员沆瀣一气,为害一方。这次林枫能做扬州同知,乃是情况特殊,为的摆明一种态度朝廷为了整顿江南官场,不惜破坏一些准则。

但是私盐弊案一旦了结,朝廷必然不愿意保留此等境况,林如海和林枫,二人自然只能留一个在扬州。

巡盐御史本就是一年一任,林如海能连任,一个是因为他是查办私盐案的关键人物;二也是今年是江南官场倾轧的关键年份。但是这两桩大事了了之后,林如海几乎不可能继续留在江南。

不留在江南,多半是会回京了。父女两个虽然都心下明白,但是毕竟离下旨还早,便没说破。

朝廷决心如此之大,此消彼长间,林如海的工作虽然依旧繁重,但总体来说,难度和阻碍是持续降低的。

黛玉除了管理好中馈,替父亲免除后顾之忧外,也做不了什么。

如此过了一段时间,这日林如海落衙回来,带回来个极貌美的女孩子。

黛玉刚一见那女孩子就是一愣,险些失态。

女孩子约莫十一二岁年纪,样貌出众,尤其眉间一点胭脂痣,越发显得品格风流。这不是前世的香菱是谁看过原著之后,黛玉自然知道了香菱本名叫英莲,原是苏州阊门人氏,也是好人家的女儿,只是遭际令人唏嘘。

说来,前世自己和英莲还算谈得来,且在大观园的后几年,英莲找自己学作诗,自己于英莲有半师之分,英莲于自己,更有陪伴之情。只是按原著,英莲原还要过好几年,才在金陵被发卖,且一女二卖,引出薛蟠打死冯渊的事来,怎么英莲会在这里

不过略一想,黛玉便明白了前世太子在铁网山坏事,朝廷没顾得上整顿江南官场,那拐子得以在继续金陵躲着做孽。而今世,去岁已经新换了金陵知府,想来新来的金陵知府是个雷厉风行的,对当地治理颇有成效,那拐子便逃出金陵另找出路了。

黛玉神色变化虽只有一瞬,但也落在了林如海眼里。林如海从闺女眼中看到了复杂的情绪,有惊喜、有悲悯,还有些形容不上来。虽然林如海不知道为何黛玉一见这女孩子就如此神色,但却因为闺女的态度,而对英莲也生出一丝同情来。

向林如海一福身,道了一声父亲回来了。黛玉便问“父亲,这位姑娘是”

林如海道“知府衙门抓了个拐子,这女孩子说是那拐子的女儿,实则是被拐的。现在拐子关在衙门牢里候审,这女孩子原是也要关押的。但是枫叔见如此品貌的小姑娘,就是和那些女犯人关在一起,恐也受人欺压磋磨,便说带回家住几日,就是跟玉竹做个伴也好。我落衙回来碰见枫叔,说起此事,便想着枫叔一大家子也住官邸,且同知的官邸还没咱们家大呢,就将这姑娘带回来了,先在咱们家住几日。”

别说黛玉和英莲是前世旧识,就是贾敏见了英莲,也道“如此品貌的孩子,身世却这样坎坷,也怪可怜的。我瞧着这孩子还好,若是能寻着她的家乡父母,便送其回家,若是寻不着,留下来与黛玉做个伴也不是不好。就是不知道她可愿意”

英莲在拐子手里受够了毒打,见了带自己回来这位大人,便以为以后落得个小妾命了,但即便如此,只要衣食无忧,不受毒打,英莲便觉满足。谁知听这位夫人说的,竟是让自己给那位极美貌的小姐作伴

英莲哪有不愿意的,当场便跪下道“谢过夫人收留。”

贾敏忙打发素青将英莲扶起来了,道“如今案子还没审结,你的事咱们家尚做不得主,不过结案之后,你若是愿意留下,倒是容易的,现在还用不着行大礼。”又问英莲家乡籍贯。

英莲三岁走失,记得的东西不算多,但也并非全然不记得。后世被一女双卖,牵扯到人命官司里,投到荣国府之后,又被许多人围观发问,英莲就推说什么都不记得了。

今世瞧着贾敏面善,又说替自己寻家乡亲人,英莲便说了“我父母叫我英莲,是小时候下人带着看花灯走失的,家附近有个葫芦庙。其他的却不记得了。”

贾敏点了点头,还侧头看林如海“葫芦庙这地名儿我仿佛听说过。”

林如海也点头道“有些耳熟,派人打听一二也就知道了。”

英莲见老爷夫人愿意替自己寻访家乡,又是万般道谢,贾敏道了无妨,又转身对黛玉道“玉儿,你先着人将她安顿到客房,先看哪个丫头和她身量合适,拿身衣裳穿着,改明儿再做两身。”

黛玉应是,带着英莲退出上房,才道“英莲姑娘,我叫黛玉,你有什么需要尽管跟我说。至于你家乡亲人,但凡有点消息,定是能打听到的。”

英莲点头,她心中感激,却也没什么能报答的,又是好一番道谢。

葫芦庙虽然地方狭窄,也不是什么名刹古寺,但因一场火烧了大半条街,当年的事却传得极远,扬州和苏州相隔不过一两日的路程,扬州城内听过的人也不少,并不难打听。打听到了葫芦庙,英莲的家乡籍贯倒也容易得了。

审那拐子那日,英莲还去了一趟公堂做人证。原来,那拐子果如黛玉所料,是金陵新来的知府手段铁血,打击各类违法之事极是积极,那拐子眼见金陵待不下去,才想着转到扬州。

扬州盐商富甲天下,又以养瘦马闻名,那拐子原是想着将英莲出手卖给哪个盐商,挣一笔银子便暂且洗手上岸,寻地躲躲,过了这段风声再说。谁知扬州这边整顿治安也极严苛,拐子刚在客栈落脚,都不知道怎么回事,次日就被官差抓了。

拐子被抓,自然是有人报案,报官的不是别人,正是那客栈的小二。古人没有后世的天眼系统,就是要整顿地方治安,法子也简单粗暴得多,扬州知府直接给各大客栈发了通知,遇到违法犯罪的事,若是之情不报,算作包庇,若是举报属实,则有奖赏。

那拐子和英莲虽称父女,但是形貌上就不像,加之二人外地来的,英莲又格外怕那拐子,那掌柜就留了意。打着小心无大错的主意打发小二报了官,谁知就抓着了真拐子呢

审结案子,英莲恢复了自由身。林家索性好人做到底,派人去苏州阊门打听英莲的家人。甄士隐已然跟着跛足道人出了家,不知所踪,倒是英莲之母封氏原尚在人世,但没见着人,说是出门寻女了。

英莲知道之后,又是一场大哭。

黛玉派去阊门的人也是个仔细人,不但打听好了英莲的家乡来历,还将封氏的处境一并打听清楚了,当着英莲的面没说。单回贾敏和黛玉的时候才说了“当年那甄费夫妻在阊门也被推为本地望族,也颇有家业。后来家中失火,抢出细软,又有田庄,并非不能好好过活。只是没两年,家业都被封氏父兄哄去了。

封氏之父封肃活着时候还略好些,至少封氏主仆做针线补贴家用,还有一口饭吃。自去岁封肃死了,这才没过多久,连封氏身边另一个丫头也发卖了。我便想着封氏之兄只怕是个更加心狠的。我想着,甄姑娘小,若是陡然告诉她有舅舅在世,她若愿意投靠亲人,咱们不好拦着。但像封氏兄长那样的为人,甄姑娘投去了,难保不被他仗着英莲姑娘在手,反倒拿捏封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