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1 / 2)

加入书签

贾母得知赖家的被抄的时候,赖嬷嬷都已经被敲打过了。

若是以前,贾母必是不依的,但是之前周瑞家的就抄出四五万两银子,贾母也被吓了一跳。贾母觉得周瑞家的在王氏面前得脸,有四五千两的身家顶天了;这也是作为自家这样的人家,得力臂膀该有的好处。就是自己的臂膀赖家,有个三四万身家就是极大数目了。

但是看到贾赦指挥人将周瑞家抄来的身家银子往大库抬,贾母心中咂摸赖家的家产比之周瑞只多不少。

只听鸳鸯回话说“大老爷不知道外面哪里带的人来,围了府上前后门,不叫人进出,外头又着人查抄赖家。赖大总管见生人堵了咱们府上的大门,还带着家丁强冲来着,那些守门的强人丝毫不给大总管脸面,直接将其打翻在地。赖家逃出来的人消息传递不进来,急得在门外大喊,大总管才知道赖家被查抄了。现在据说抄捡完了,大老爷正指挥人将东西往大库抬。”

贾母听了,并没有多激动,只是道“着人去问问,赖家这些年昧下了多少”

贾母是真不激动,就是心堵。她虽然格局小,但是也不蠢,如今也反应过来,发生的一切都是从林家回京而起。先逼走王氏,再收拾周瑞,如今砍到自己的臂膀上来了。大儿子被自己用孝道二字辖制了几十年,如今也压制不住了。这荣国府,自己当家做主风光了几十年的地方,终归再也不是自己能做主的地方了。

鸳鸯看了贾母满脸疲惫之色,仿佛瞬间老了许多岁一般,小心翼翼的道“听林总管说,约莫有二十多万两。”

贾母听了,嘴角一扯,自嘲的笑笑,突然道“扶我起来。”

最终贾母去石屋见了赖嬷嬷,主仆两个说了什么,没人知道。只是听说,贾母从石屋出来之后,便没再护着赖家人了,跟贾赦说,由得他去处理。

收拾了赖家,加上之前收拾的周瑞家,再把公中不用的大家具摆件折变一些,原本荣国府的欠银也能够凑齐了,但是现在突然要清积欠,银钱不凑手的不止荣国府一家,这段时日,市面上典当金银铜锡大家伙的不计其数。

所谓奢侈品,自古以来都是物以稀为贵,市面上这些东西多了,不但价格低得厉害,还连入手的人都没几个。就是那些当铺,都怕东西砸手里。再说,做典当生意的,赚的就是手上的流动资金翻利,将资金都砸进去,以后的生意还要不要做

所以现在的情况是,奢侈品市场过饱和,出了出京的商人会顺便买一些,带到外地赚个差价外,金银铜锡大家伙、古董字画等有价无市的东西最近几乎很难出手。就是外地商人买了带走,也是捡小巧别致利于携带的,而且出价也不高。那些笨重大家伙,平时摆在房里气派非常,也是紧俏货,现在却换不来现钱。

这种时候,贾琏就求到林家了。

林家是有钱的,除了开源节流之外,林家祖上和贾家不同,林家前朝就是贵族,本朝新立的时候,林家祖上也秉承不欠债,不借贷的家风,并没有去占朝廷的便宜。所以林家不但不用筹银子,甚至还有钱趁这些日子收一些古籍字画。

买别人家的是买,买娘家的也是买啊,所以贾琏就求到姑妈,问能不能将自己手上那些东西接手了,不然荣国府是真还不上欠银。

贾敏见了贾琏就很心软,怎么说呢,处理了王氏,于荣国府而言也不光彩,算是壮士断腕了;于林家而言,王氏下狱,也算报了仇了;于贾敏而言,自然是希望贾琏有些出息的。至少眼前这关,贾敏希望林家帮贾赦过了。但是据贾琏说,荣国府还短了大约十万两的银子。因不是小事,贾敏也没私自做主,和林如海、黛玉商量此事。

其实贾家那些大库的东西若是按市价折变,是不短银子了。贾琏说的短十万两,乃是短了现银。但是要说整个荣国府齐心协力,十万两现银也不是掏不出来。

黛玉直接就指出来“我估摸着,外祖母家十万两是有的,不过是有银子的都不肯拿出来罢了。”

林如海没说话,但是轻轻点了下头,算是同意黛玉的说法。

丈夫和女儿都不支持自己,贾敏就有些为难,道“若不,我将我的嫁妆收拾收拾,也能凑出这十万两。”

黛玉直接就拦下来了道“外祖母和大舅舅都舍不得拿东西出来,琏儿嫂子也抱紧的嫁妆,母亲何故巴巴的贴上自己的嫁妆我有一个法子,这银子咱们家可以借给大舅舅,但要大舅舅拿了庄子的地契做抵押,若是暂时还不上,每年用庄子上的出息分批偿还也可以。”

贾敏沉吟了一下,道“如此自然是好,不过是不是显得咱们家太过薄情了些娘家这回遭了重创,我们再如此行事,岂非伤了情分。”

黛玉却的话说得颇不客气,但都是实话“若是外祖家不薄情,也不至于自己家有钱不肯拿出来,却盯上咱们家。若是外祖母和大舅舅的梯己都拿出来了,还短了些,咱们家暂且借出去是无妨的。如今外祖家没有到那步田地,咱们家就去做这个冤大头,不就跟当年朝廷借银子给勋贵人家一样的道理么今儿借了外祖家,明儿借不借别的亲戚”

其实前世黛玉还真不在银钱上在意,但是活了两世,见识多少人家因为金钱纠纷而反目成仇,黛玉觉得亲兄弟明算账是有道理的。再说升米恩斗米仇的,今日这银子一借出去,日后就没玩没了了。而且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便好,没必要视金钱如粪土的清高。

果然贾敏噗嗤一声笑了“你也是书香门第的小姐,你父亲向来不在这上头在意,我也没教你这些,怎么玉儿还习得这一身铜味儿。”到底是亲闺女,贾敏将那个臭字吞了回去。

哪里学的前世受够了社会毒打,自然什么懂了。

不过黛玉没再说什么,林如海就接过话头道“玉儿这话极有道理,常言道救急不救穷,如此做法虽然显得无情了些,倒也免了多少后顾之忧。”

贾敏见父子两个都这么说了,便不再说什么。将贾琏叫来,问了他押上地契,立了字据便可借银子,如何贾琏早就急得焦头烂额,自然是应了。

后来到书房商量接下来的大事的时候,林如海笑问黛玉“玉儿明明知道你大舅舅家借的这笔钱必能还上的,为何还要坚持收抵押”

黛玉道“这次不收舅舅家的抵押,日后像咱们家族人来借钱,收不收抵押,立不立字据不说别个,就是林沐那样的人若是知道咱们家借给舅舅家十万两,一应抵押字据皆无,必是要上门打秋风的。就算弄不到钱,只怕也宣扬得人尽皆知,白白坏咱们家名声,何苦留那些后患”

林如海一想到自己那个堂族林沐,便直皱眉头,便也不说这个了。

接下来的日子,京城便热闹了。先是宁荣二府凑齐了欠银,直接拉到了户部销账。

因为积极响应此事的这几人的特殊身份,这简单的清积欠的动作,早就被人解读出十七八种政治动机。

林如海是户部尚书,是太子妻弟;贾敬是兵部侍郎,是太子伴读;贾赦虽然没领什么实缺,但是他是贾代善的嫡长子,贾代善是谁呢是太宗皇帝的亲信。这意味着,太宗的亲信和太子的亲信都集齐了。

王公贵族也好,高官重臣也罢,若要长久富贵,最重要的是什么看风向啊。

贾敬和贾赦把银子拉到户部入库销账之后,满京城猜测的是皇上趁这次提拔林如海,这一系列的动作,是进一步将权利过渡给东宫吧不然起头弄这事的怎么偏偏就是这三家呢

而且高官厚禄的人家都是聪明人,聪明人有个特点就是容易想得多,一想到这茬,众人就觉得太宗皇帝果然深谋远虑,只怕三年前那场病都是装的,故意引蛇出洞。不然怎么一场重病,没多久就大安了不说,太子登基的道路也扫清了不少呢

如果太宗皇帝自己知道臣子是这么想的,只会冷笑一声。但是众臣就是这么想也不敢到太宗跟前儿求证啊。所以这种猜测就越传越真了。

当然,有和林如海、贾敬交好的官员,私下打探过太宗皇帝到底什么意思,林如海和贾敬都没给准话,就意味深长的一笑。

这一笑你让打探的人怎么理解就传言是真的呗,假的也成真的了,还能怎么理解所以,这话传到后来,就成了户部林尚书和兵部贾侍郎都这么说的。

引导舆论,就那么容易,林如海和贾敬并没有放出什么风声,自然有人替他们越传越真。政治场上,也是需要带节奏的。

本来,清积欠是个老大难问题。除了有些人家已经还不上外,还因当年在户部签字画押那些人都不在人世了,户部尚书也换了好几茬了。但是这节奏叫林如海、贾敬等人一带,又加上前不久甄应嘉都落罪了,二皇子都免差事了,谁还敢跟皇上和储君的双重意思背道而驰啊

于是,很多人家都老老实实的筹银子了。宁荣二府还银之后,紧接着便是南安王府。南安郡王现在还领着兵,实权在握,是最不敢为了一点银子违背朝廷的意思的;不然丢了差事得不偿失。再说,因为一直有实权,南安王府底子厚些,当年虽然欠得不少,也没到伤筋动骨的地步,所以这银子南安王府还得还算爽快。

宁荣二府先行,南安王府紧随其后,其他四王八公自然也都跟上了。别的欠了户部银子的人家,也都陆陆续续开始还银,王子腾见状,自然也要清点了银子消王家的旧账。

说真的,家底丰厚如南安王府,还这笔银子也是肉疼的。不过是看这风向,银子必然要还了,不如早些还了,在太宗皇帝处留个好印象,南安王府才那样积极。

要说这笔银子哪家花得没那么肉疼,首推王子腾。光是从贾王氏那里弄的二万两黄金就折二十万两。你宁荣二府要搞事情,我就偏用你荣国府的银子还欠银。

所以,不怎么心疼的王子腾也拉着从王氏庄子上弄来的黄金去户部销账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