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进击的沙弥尼(2 / 2)

加入书签

被问到的侍卫这是双掌合十,坚定开口“决志出家,后无悔退。”

女侍卫们合掌跪下,并把戒刀交给暂代她们师父的观云僧。此时和尚拿着刀问道

“最后一结谓之周罗,唯师一人乃能断之。我今为汝除去,汝今许否”

“可尔。”被问到的女侍卫合十跪拜,神情严肃地回答。

等到女侍卫们都确定,观云僧就把她带到面朝蜀中方向的另一侧,让她们朝未来师傅所在的方向跪下。

然后观云僧拿起剃刀,你师父手起刀落,将女侍卫头顶最后的头发剃掉,然后一边念诵“落发偈”,把赶制的丝绸袈裟披在她们身上。

女侍卫于是叩头行礼,受完再还给观云僧,让观云僧再给她披一次。

就这样三还三让之后,女侍卫们才让和尚把袈裟披在她们身上,然后自己穿好,面朝佛龛的方向叩拜三次,向佛祖行礼,然后对前来观礼的女团小姐姐们,特别是向见证人和戒师拜谢,最后绕场三周。

于是礼成

整个过程中需要有其他僧人不停敲木鱼诵唱佛经,这个就由乐师和小姐姐们来完成。等到十几名女侍卫都剃发完毕,已经是到了中午时分。

你以为这就完了吗你想多了,剃度剃度,这只是剃,还没有开始“度”呢

当然,这个度不是度娘,佛教徒出家分为落发剃和传戒度的仪轨,接下来才是重头戏。

此时正西方的空地上,搭建了一座简易的戒坛。

说是简易,这是指相比于寺庙当中金碧辉煌,雕了狮子神王描上金漆的戒坛来说的,此刻的戒坛,看着也十分大气。

戒坛分为三层,信佛的女蛮国众人

一夜未睡,用木头搭了一座最下层长宽各二丈九尺八寸,高三尺;中层长宽各二丈三尺,高四尺五寸;上层长宽七尺,高二寸的戒坛,四周装饰香花,女蛮国还将全团所有的金饰和贡品都拿来装饰这座戒坛了,一看就十分费钱。

此时本来还有另一位传戒师的,但是也只有让和尚来担任了。

和尚站在戒坛面前,先是发表一通热情洋溢的讲话,告诉她们受十戒的意义,然后开始念经焚香“请圣,”迎请“十方三宝一切菩萨及护法龙神”。

最后在这些圣神的见证下,让这帮准尼姑忏悔自己从前的罪过,类似天主教向牧师告解忏悔,女侍卫们要如实回答观云僧的种种问题,如“汝曾于六亲男女中行淫否”“汝曾于父有病时舍去不顾否”等。

等到忏悔认罪完了,所有人一起高唱“皈依偈”,这就代表把俗世罪孽抛在身后了。

这时才开始正式传戒,观云僧手持竹子做的戒尺问话,戒尺也是和尚从前几天就开始做的。

和尚以庄重沉缓的声调,向你们宣说佛教的十戒戒相。

“善女子,汝既舍邪归正,戒已周圆,若欲识相护持,应受十戒

“尽形寿不杀生,汝今能持否”

“尽形寿不偷盗,汝今能持否

“尽形寿不,汝今能持否

“尽形寿不妄语,汝今能持否

“尽形寿不饮酒,汝今能持否

“尽形寿不涂饰香油,汝今能持否

“尽形寿不听视歌舞,汝今能持否

“尽形寿不坐高广大床,汝今能持否

“尽形寿不食非时食,汝今能持否

“尽形寿不蓄金银财宝,汝今能持否”

尽形寿是穷尽你寿命,直到这一世你死前的意思,和尚每问一句“能持否”所有准尼姑就立刻高声回到“能持。”

等到漫长的十个问题都问完了,剃度才算完成,于是一边的工具人小姐姐立刻禅唱大作,整个仪轨达到了。

所有新入门的尼姑合十,向自己的同伴和在场的人见礼,用来庆祝自己的新生。

“南无阿弥陀佛,见过檀越沙弥尼,贫道有礼”

没错,就是贫道,最开始听到这一句的时候李南还以为听错了,经过春十三娘

解释才了解内情。

原来这个时代的出家人,只有一定级别的才能称为和尚,自称老僧,和尚是个荣誉称呼,一般的僧人都是自称贫道,外人一般称呼他们比丘或者比丘尼。

但这也是掌握了佛经和佛教仪轨,受过第二次传戒的僧人才有的待遇,像女侍卫们这种只会唱,不会法事和念经ra的实习生,只能叫做沙弥和沙弥尼大师或法师是对一定地位的和尚自称的。

直到此时,一身冷汗的李南才知道自己是多么幸运。

幸好观云僧在蜀中就是一庙主持,不然自己学着后世电视里的称呼一出来,立刻就露馅儿了。

虽然观云僧也奇怪这位小郎君怎么慧眼如炬一眼就看出来他是和尚,见面第一句就是大师称呼他的。

等到彼此见礼庆祝之后,小姐姐们开始跳起舞来,为自己的同伴庆祝了一发,而春十三娘为了纪念今天的盛事,立刻宣布今天不走了,同时搞了一场素斋arty,今天水果敞开了供应

这立刻得到了小姐姐们和药娘的一致同意,来自远方的水果在此时也是稀罕货,她们也不能像在故国一样每天吃到饱的。

等到自己女团日后壮大了,自己是不是也要弄一个这么具有仪式感的成团仪式,看完了全程的李南有些感慨。

怪不得自家的女团搞得不行,原来从入团仪式上就差了很多啊。

看着女侍卫们送上的一堆堆金银给和尚,在一旁的李南眼睛都发亮了

不得不说,无论哪个时代,搞团体培训都是真来钱的。看着远处嬉笑的小姐姐,李南觉得自己以后的“钱途”远大

我是李南,我是个穿越客。

穿越过来第73天,我终于发现了一个可以来钱的路子。

囧呆大失说

今天这个唐代佛教仪轨老失确认了很久,而且贫道这个称呼真的是唐朝和尚老道自称,看着老失这么辛苦的份上,来个推荐收藏不过分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