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4章 敦煌(2 / 2)

加入书签

让他们建立起屯堡、屯庄,为大明守住这些绿洲。

先锋军抢掠的那些战利品,皇帝也没有追究,还鼓励他们把家人、族人接来,来了后也一样分田授地。

当朱以海率御营禁卫抵达敦煌的时候,这里很热闹。

有西域各汗国的汗王、台吉们早已经先一步到来恭候皇帝,也有叶尔羌国的使者,还有先锋军和他们已经迁来的家眷等。

党河穿过敦煌城而过。

黄沙漫漫,敦煌城堡外,到处都是连营帐篷。

汉唐时这里曾也是佛教中心,是各方朝。。之地,贸易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沉寂多年,如今皇帝西来,诸汗来朝,再次热闹起来。

汉唐的西域辉煌文化,居然要从敦煌石窟里去寻找点滴了。

敦煌城南的鸣沙山东麓断崖的那些石窟,历经千余年,见证了这里多少的兴衰。

汉人来了,又消失了,如今又来了。

“鸣沙山石窟里的壁画、佛像等好好保护起来,那些不仅仅是佛教的东西,也还是历史文化的积淀,留给后人吧。”

也许将来蒙古人不用跑去*藏熬茶礼佛,可以直接来敦煌朝*呢?或许将来也可以让这里成为西域中亚恢复佛教的*地,让西域各族色目人都来此。

“敦煌土地肥沃,物产饶多,先锋军驻屯耕守,朕也另调御营驻扎防守。”

明朝曾把敦煌视做为偏僻边陲,人稀路回,比之岭北荒恶尤甚至,将此放弃。但在朱以海看来,敦煌是前哨*地,是绝不能放弃,不可多得的西域绿洲。

这里的定位,就是连接西域的桥头堡,先锋军改为屯垦*团,然后再调御营驻防,屯垦*团发展农业,也可以战时为兵闲时为农,以农业供给驻军和商贸。然后发展贸易,甚至是手工业、矿业林业等,前途还是会很不错的。

为了能够让这里尽快恢复,朱以海甚至还调整了对**的一些政策,把一些**俘虏分给屯兵做农奴。

同时对驻扎在这里的御营兵士,更分给更多的田地,给更多的奴隶。

“敦煌是甘肃四大绿洲之一,可供种粮的土地有五十万亩左右,可供种果树的林地也还有十万亩,另外草地也还有不少,可耕可牧,且处通西域之要路上,是块宝地。”

发源于祁连山脉的野马河、党河从东南经敦煌(沙州)注入疏勒河,往东北而流,把几大绿洲串连起来,安西州(瓜州),玉门。

疏勒河也是发源于祁连山脉的河西走廊第二大水系,以前曾经注入罗布泊,都说水往东流,偏偏疏勒河是条往西的倒流河。

日月往西,水流往东,疏勒河却也与日月一样往西,最终消失在大漠中。

一千余里的疏勒河,在关西却是条流金淌银的河,是它灌溉了那一个个绿洲农业区。

巍巍祁连雪,滚滚疏勒河,月牙泉边皇帝遥望着远处的那接天连营,那是西域、漠北各汗的人马,就连远在里海北岸伏尔加河畔的土尔扈特汗和夷播海以西的哈萨克汗国使者也都来了。

这次皇帝西巡敦煌,针对绿*叶尔羌的大战一触即发,整个中亚地区都在密切关注着,甚至不安紧张着。

河中的希瓦汗国、布哈拉汗国,波斯的萨非王朝,以及天竺的莫卧儿帝国,以及来自费尔干纳盆地的乌兹别克人明格部首领也派代表前来,他们现在仍属于布哈拉汗国统治,曾经也被叶尔羌占领,但明格氏族首领一直谋求自立。

明格部落是当年原金帐汗国南迁至河中的乌兹别克人的一支,布哈拉汗国和希瓦汗国都自称是乌兹别克英雄昔班尼后裔,布哈拉曾经实力最强,但到此时,也已势微,其实际支配领地也仅剩下首都所在的河中地区一部份。

在费尔干纳地区,信*神秘*义苏菲派的和卓们早就开始了领地自治化,明格部落在首领带领下一直反抗*教政权,试图自立汗国,摆脱布哈拉统治。

大明要联合蒙古各汗国甚至是拉上哈萨克一起攻打信***的叶尔羌汗国,几个同样信*教的国家,虽有唇亡齿寒的担忧,可却又各怀鬼胎,此次各派使者前来,都是想要谋求私利。

两个乌兹别克人汗国和一个谋求自立的乌兹别克部落,他们都是金帐汗国的后裔,也都是蒙古后裔,不过他们属于伊朗、突厥、蒙古,钦察人、葛逻禄人等混合而成的民族,可以说是绿化的突厥化蒙古贵族统治的国家,反正很复杂的一群人,因为地处河中,东西文化不断的涌入,各方势力在此角逐,渐渐就形成了乌兹别克七十二部。

从种族、文化、*仰上,他们确实跟叶尔羌是更靠近的,毕竟都差不多是突厥化蒙古统治的信绿势力,但他们自己也经常打来打去,所以也别说什么兄弟之情。

他们基本上都是混合族群,只不过上层是蒙古人,突厥化了,还接受*教。

乌兹别克人和塔吉克人、哈萨克人、叶尔羌人等,以前都是游牧部族,定居的历史很短暂。

他们跟卫拉特蒙古人的关系不好,虽源出蒙古,可一方已经是伊化了,一边却都信了藏传佛教,中亚几国甚至还突厥化了。

突厥化蒙古人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他不是简单的如汉化了的胡人这样的概念,蒙古西征,统治各地,但蒙古人太少了,做为核心统治阶层,他们不得不与当地人整合。

因为他们数量太少,所以这种融合时间一久,他们就被同化了,他们不仅长的不像蒙古人,甚至蒙古话都不会说了,他们说着当地的突厥语,甚至习惯了突厥习俗等。

曾经征服中亚的贴木儿就是个突厥化蒙古人的代表,经过数十年的征战中,帖木儿依靠武力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帝国。帖木儿帝国兴盛之时,统辖之地不仅包括河中地区、花剌子模、里海附近地区,而且包括印度、波斯、南高加索的部分地区。

他就不会蒙古语,而精通突厥语甚至是波斯语。

《元史》中记载帖木儿是出身蒙古巴鲁剌斯部,其祖先哈剌察儿和成吉思汗同宗,是不折不扣的蒙古人。但帖木儿并不真正认同自己是蒙古人,而是文化意识上倾向波斯。

许多中亚人甚至是西方人都认为,贴木儿只是一个假装是蒙古贵族的突厥人,但连元史都写了贴木儿就是个蒙古人。

就如有些人故意说隋唐不是汉人王朝,说李世民其实是鲜卑人一样的胡扯。

他们把伊利汗国、察合台汗国、金帐汗国、喀山汗国、诺盖汗国、克里米亚汗国、贴木儿帝国和莫卧儿帝国,都称做为突厥化蒙古人国家。

又说察合台汗国疆域内生活着众多突厥化蒙古人族群,称为蒙兀儿斯坦,西部为叶尔羌,东部为畏兀儿斯坦(吐鲁番汗国)。

突厥化蒙古人,被当成是一个阶层,而不是一个族群,但其实蒙古西征都二三百年过去了,那点点蒙古人统治各地族群数百年,早整合的跟本地人没半点区别了。

但他们坚持自己是蒙古人,可却说着突厥语或波斯语,用着突厥文字或是使用着突厥人的传统习俗,甚至长的都没半点蒙古人的样子了,但他们仍坚持自己就是蒙古人。

现在叶尔羌、希瓦、吐鲁番、莫卧儿等一群突厥化蒙古人,表面上可以看作是一边的,有抱团对抗卫拉特蒙古人的意思,但实际上朱以海相信,这群信绿喜欢打着*。战名义攻打侵略别人的人,根本就不是一路人。

他们之间的关系,可远没有卫拉特蒙古人之间紧密,更别说跟东部蒙古他们之间的血缘亲戚关系紧密了,可连东部蒙古的各部首领们六七代前都还是同一个祖宗,都依然打的难舍难分谁都不服谁,那突厥化蒙古国的汗王首领们,只能往上几百年去追论成吉思汗这个祖先,那还能有什么团结可言。

也许他们会表面威胁,但只要不理会便好。

*战。

不是只有*教会打的。

朱以海决定开始对中亚*战,发动第一次西征,先从叶尔羌开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