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到了西域(2 / 2)

加入书签

李德佯装不知情,留她在身边,就是为了将前朝余孽一网打尽。

瑶英让谢青继续派人跟着朱绿芸。

她不担心李德的安危,只怕会牵连到谢贵妃和李仲虔。

谢青告退。

侍女春如进屋,笑着捧来一条墨蓝地花鸟纹刺绣夹缬披帛。

李瑶英接过挽在臂上,披帛用银粉绘制出点点繁星,日光照耀,花鸟就如在星河间流淌,栩栩如生,光辉绚烂。

春如笑道:“下个月赏春宴,贵主一定能艳冠京华。”

赏春宴上照例要斗牡丹花,不过人人都知道斗花最后还是看人。

七公主绝代风华,又有新颖别致的鲜亮锦缎衣裳相称,加上二皇子花费数万金从东都洛阳购置的牡丹花王,届时人美衣鲜花娇,谁能比得过公主?

瑶英拢了拢披帛:“别忙活这些了,今年我不去赏春宴。”

她和李仲虔说好了一起去曲江跑马踏春。

春如呆了呆,一脸痛惜之色:“宰相夫人的婢女逢人就说您一定会出席今年的赏春宴,京兆府那帮儿郎高兴得上蹿下跳。奴听人说,他们个个都在忙着裁新衣裳,东西市的锦缎差点被他们买空,敷面的香粉、镶玉带的宝石也涨价了,胡商狠赚了一笔。”

七公主貌若天仙,身份高贵,京中世家子弟仰慕她已久,苦于没有亲近她的机会。

听说她会出席宰相府的赏春宴,宰相府的门槛差点被上门讨要请帖的人踏破。

少年郎们激动不已,半个月前就开始准备,熏香沐浴,调脂弄粉,誓要在赏春宴上压倒其他竞争者。

七公主不去,到时候只怕宴上一半都是失意人。

听春如绘声绘色描述京中高门子弟怎么涂脂抹粉,李瑶英不由失笑:时下男子以傅粉为美,她实在欣赏不了。

“贵主不去,真是可惜……”

春如想起一事,眼珠一转。

“听说郑家三郎也会去赏春宴,还要和王家、崔家、卢家的子弟比赛作诗呢!”

瑶英挑了挑眉。

……

郑家三郎郑景,内定的驸马人选。

人人都知道郑景是郑家嫡支长房嫡子,但是才能远不及庶兄郑大郎。

李德曾多次当众称赞郑大郎。

京中传闻,郑大郎以后会接任郑父的官职,而才华平庸的郑景则留在族中管理郑氏族务。

只有李瑶英知道,郑景内秀,眼下看着不显山不露水,将来却会青云直上,位列宰相。

李玄贞中年以后昏聩易怒,几次远征险些拖垮大魏。他死后,朝中几番动荡,多亏郑景老成持重才能稳住局势。

郑景一生辅佐三代帝王,权倾朝野,甚至一度能左右君王废立。

郑父曾为郑景订下一门亲事。

几年前,那家人不幸死在战乱之中。

按照书中所写,郑景给未婚妻子立了冢,此后一生未娶正妻,不过纳了很多姬妾,儿女一个接一个蹦出来,以至于不得不扩建后院,不然不够住。

……

李瑶英见过郑景几次,对他没什么特别的印象。

此刻听春如提起,她还是想不起郑景的眉眼五官,只依稀记得他高挑清瘦,斯斯文文,和其他世家子弟没什么不同。

这几年瑶英一直战战兢兢提防李玄贞,年纪又小,没想过嫁人的事情。

郑家这门亲是李仲虔背着她定下的,他出征之前和郑父立下了口头盟约。

这事没有瞒着李德,消息就是从李德的近侍那里传出来的。

想起这事,瑶英忍不住轻哼一声。

二哥居然闷不吭声就给她定了一个丈夫!

等他回来,一定得先捶他一顿!

春如暗暗叹息。

她刻意提起郑家三郎,公主还是无动于衷,看来今年赏春宴真的要便宜其他人了。

……

天气一天比一天明媚,别院樱桃熟烂,春意更浓,宫苑绿柳成荫,杏花如雪。

谢青每天向李瑶英汇报朱绿芸的动静。

朱绿芸好像对赛祆没兴趣了,自从那天之后没再出过府。

可是她的仆从却天天来往于公主府和义宁坊之间传递消息,行踪诡秘。

瑶英心道:朱绿芸可能真的在筹备刺杀计划。

她一面让谢青继续留意朱绿芸,一面忧心忡忡,盼着李仲虔早日平安归来。

前方送回战报,李德率领王师凯旋,路上遇到了一点变故,归期不定。

瑶英翘首以盼,不断派出人手打探情况。

原先说是月底就能回京,到了四月中旬,李仲虔仍旧迟迟不归。

这日清早,瑶英用了一盅蔗浆酪樱桃,歪在廊下毡席上,斜靠隐囊,翻看各处送来的账本。

惠风和畅,廊前落英缤纷。

长廊深处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谢贵妃宫里的婢女急急忙忙找了过来。

“贵主,娘子又发病了!”

瑶英立刻放下账本,踏上木屐,步下长廊,赶去正殿寝宫。

刚穿过回廊,前方人声杂乱,一个披头散发、面容憔悴的中年妇人朝她迎面走了过来,跌跌撞撞,歪歪倒倒。

七八个宫女围在一边,想要搀扶妇人,又怕吓着她。

瑶英快步走上前,双眉微蹙,轻声道:“阿娘,是我。”

声音如春风一般,温柔得能滴出花露。

谢贵妃胡乱抹了一下散乱的头发,眼神迷茫,神情懵懂:“明月奴……二郎呢?他说今天要来看我的……”

瑶英轻轻扶住她的胳膊,声音轻柔:“阿娘,阿兄写信回来说路上有事耽搁了,要过两天才能回来。”

谢贵妃愣住了,小心翼翼地问:“真的?”

瑶英搀着母亲往回走,耐心劝哄:“真的,阿兄过两天就回来。”

谢贵妃眼神飘飘荡荡,嘴里仍旧一遍遍重复:二郎,回来。

瑶英不厌其烦地向她保证:“二哥会回来的。”

连哄带骗,送谢贵妃回寝宫。

宫女送来刚刚煎好的汤药。

瑶英洗了手,接过梳子为谢贵妃梳起长发,帮她梳洗,亲手喂她喝药。

药里加了酸梅,甜丝丝的。

谢贵妃乖乖地喝药,忽然伸手摸了摸瑶英冰凉的手腕。

天气渐暖,瑶英怕热,今天穿着石榴红散点小簇花袒领襦裙,轻薄如翼的大袖宽衫,外面罩一件锦边半臂,抬手的时候袖子滑落,皓腕凝霜。

谢贵妃爱怜地问:“明月奴,冷不冷?”

说着随手抓起榻旁的披帛,拢在女儿肩上。

口里来回叮嘱:“别着凉了……明月奴不能受凉……每天要吃药……”

温和慈爱,一如往昔。

瑶英心尖微酸,摇了摇头:“阿娘,我不冷。”继续喂谢贵妃服药。

即使痴呆疯傻,阿娘依旧记得关心她。

……

当年谢贵妃和唐氏相争,唐氏身死,李德迁怒于她,她万念俱灰,落下病症。

不久后谢家为掩护百姓渡河,死守空城,满门壮烈。

谢贵妃痛失血亲,也失去了唯一的依傍,李德对她的态度更为冷淡,她从此疯疯癫癫,痴痴傻傻。

她从没对唐氏起过加害之心,落到这样的下场,李玄贞仍然觉得不解气。

直到她吞金自尽,他还对身边人说:“毒妇死有余辜!”

……

李瑶英看着谢贵妃睡下,走出寝宫,眉头轻皱。

这几年谢贵妃时好时坏,她遍访天下名医为谢贵妃诊治,虽然有些起色,但谢贵妃的病终究是心病。

多年前,谢贵妃仗着兄长谢舅父的疼爱,执意要下嫁李德。

谢舅父无奈,送她出嫁,倾尽全族之力辅佐她的丈夫。

最后赔上了整个谢家。

换来的却是李德的冷眼相待。

瑶英有时候想,谢贵妃神智不清未必就是坏事。

李仲虔也这么认为。

兄妹俩从不在谢贵妃面前提起早已身死殉城的谢舅父,谢贵妃以为谢家人还活在这个世上,只是不愿和她来往了。

御医匆匆赶到,为谢贵妃诊脉,新开了一副药方。

宫婢扇炉煎煮茶水,瑶英请御医去廊前吃茶小坐。

茶香袅袅,御医望着琉璃茶盏里雪白的茶沫,斟酌了片刻,对瑶英道:“贵主,某才疏学浅,有负贵主所托。”

瑶英一笑,直起身,郑重朝御医行了个礼:“奉御言重了,我阿娘之病实是心病。这几年多赖奉御医者慈心,照料阿娘,我和阿兄还未谢过奉御。”

御医受宠若惊,不敢受瑶英的礼,伏地不起,等瑶英礼毕,这才敢归坐。

讨论了几句郑贵妃的病情,御医想起一事:“贵主上次托某打听的天竺名医已至京中,现今借住在晋昌坊大慈恩寺。”

瑶英面露喜色。

前朝末年天下大乱,为躲避战火,中原僧人纷纷逃往相对太平的蜀地。

李德登基后,派兵去蜀地游说高僧回京。

其中有位天竺高僧,据说不仅精通佛理,还是一位医术高超的杏林圣手。他从天竺走海路至广州,游历了大半个中原,辗转去了蜀地,此次会和其他中原高僧一起返回长安。

瑶英早就听说过那位高僧的名声,盼着他早日进京。

御医又道:“贵主若是想请他为贵妃看脉,还是尽早的好,某听人说他急着去西域,这次来长安,只是为了瞻仰慈恩寺内供奉的佛舍利。”

瑶英想了想,送走御医,吩咐奴仆准备车马,决定立刻出宫。

大慈恩寺为唐高宗李治为追念其母长孙皇后下令建造,高僧玄奘曾在此主持寺务,组织译经,弘扬佛法。玄奘和其门人开创了汉传佛教的唯识宗,因此大慈恩寺被视为唯识宗的祖庭。

为迎接北归的高僧,大慈恩寺已经修葺一新,寺宇壮丽,宝殿雄伟,重建的大雁塔巍然屹立于曲江之畔,庄严肃穆。

第一批蜀地僧人抵达,寺中一片忙碌。

监院一夜没睡,忙得脚不沾地,看到知客僧进屋,眉头轻皱。

知客僧递上帖子,监院接过看了几眼,立时撂下手里的事务,迈步出了堂院。

刚迈出门槛,回廊里一阵脚步窸窸窣窣响。

几名身着小袖袍服的亲兵簇拥着一位容光逼人的年轻女郎走了过来。

女郎明眸皓齿,仙姿玉色,轻纱飘逸,衣袂翻飞,仿佛寺中壁画上吴带当风、丰艳端丽的女尊者活了似的。

她所过之处,小沙弥忍不住抬头张望,被身边年长比丘瞪了好几眼,忙低头默念经文。

李仲虔是及时行乐的性子,走马章台,千金雇笑,加之还没娶正妃,不在外征战的时候,时常和部下通宵达旦地宴饮。

李家男人个个精力旺盛。

大军凯旋,李仲虔接下来少不了应酬。

瑶英叮嘱哥哥:“阿兄,你别空着肚子吃酒,吃酒之前先用些汤饼,还有,少吃点酒,多饮伤身。”

他喝起酒来豪饮千杯,次次喝到烂醉。

李仲虔听她嘱咐,手指曲起,笑着刮刮她的鼻尖。

“记住了,管家婆。”

瑶英送他出去。

李仲虔推她进内殿:“别管我了,你今天累了一天,早点安置。明天阿兄给你带崇仁坊你最爱吃的羊肉胡饼。”

瑶英眼珠一转,趁机趴在他肩上提要求,撒娇道:“还要他家对面果子铺章阿婆亲手做的千层酥。”

李仲虔想也不想地道:“好。”

瑶英的声音更加娇软甜美:“阿兄再帮我沽一壶绿蚁酒吧,我就爱浊酒。”

李仲虔挑眉。

瑶英摇他的胳膊,拉长声音:“阿兄,求你啦!”

李仲虔低头拧她鼻尖:“休想!”

瑶英撇撇嘴。

李仲虔对她千依百顺,她要什么他就给什么,唯独这点管得严,连护卫都得了他的警告,盯着不许她碰酒。

上次吃酒都是去年的事了。

今朝有酒今朝醉,也不知道他们能活到几时,痛痛快快喝点酒怎么了?

他把酒当水喝,却不许她沾酒。

瑶英气恼地放开李仲虔的袖子,转身往里走。

刚踏出两步,耳畔一声轻笑,李仲虔坚实的胳膊勾了过来,轻轻揽住她的腰。

他惯使双锤,力大如牛,瑶英整个人被带着转了个身,一头撞到他胸前薄甲上。

李仲虔扶稳瑶英,摸了摸胸前的小脑袋。

“果然长高了。”

以前只到他胸甲雕刻虎头的高度,现在快到他肩膀了。

瑶英立刻转嗔为喜。

魏郡李家是武将世家,儿郎挺拔健壮,女郎高挑丰硕。

哥哥李仲虔身长八尺,李玄贞也身姿矫健。她从窜个头的时候就盼着自己能再长高点,每次李仲虔出征回来就拉着他量量自己到他哪儿了。

瑶英伸手比了比自己头顶到李仲虔胸甲的地方,满意地勾唇轻笑,踮起脚继续往上比:“我还能再长点。”

李仲虔一脸戏谑,伸出两根手指在她眼前晃了晃,按着她的肩膀往下压,让她老实站好。

“想长高点就乖乖听御医的话,按时吃药,不许沾酒。”

瑶英豪气地摆摆手:“不沾就不沾。”

她知道李仲虔是为自己好。

李仲虔含笑目送她进去,转身出宫。

已到宵禁时候,万家灯火,夜色朦胧,如银月光洒满寂静的长街,高低错落的恢弘殿顶宫墙之上一片无垠夜空。

繁星闪烁,似嵌有万点银鳞。

长史早已等在宫门外,听见苍凉的更声中骤然传来急促的蹄声马嘶,驱马迎上前。

李仲虔肩披白袍,单骑飞驰而出。

长史跟上他,汇报了几件要事,道:“大王,徐彪方才求见,老奴打发了他。”

夜色里,李仲虔轮廓鲜明的脸孔有如刀削斧凿:“他见我做什么?”

瑶英已经和他说了白天的事。

长史道:“他来负荆请罪。”

李仲虔冷笑了一声:“请什么罪?”

长史答:“徐彪说,他知法犯法,抢掠良家子,这是其一,其二,他让公主受惊了。”

七公主见不得血。

李仲虔嘴角轻扯:“他断了两指,可有怨愤之语?”

长史笑答:“没有,徐彪酒醒了之后,不仅没有怨言,还大笑数声,说七公主不愧是您的同胞妹妹,他心服口服。徐彪曾立过军令状,若非公主留情,他断的不是手指,而是项上人头,他虽是个粗人,倒也还懂得些分寸。”

李仲虔淡淡地唔一声,道:“算他识相。”

长史明白,徐彪的命保住了。

假如徐彪断了两指之后抱怨公主,李仲虔绝不会留下这个祸害。

几名亲兵提着灯远远缀在后面,黑黢黢的坊墙深处传出隐约的歌舞欢笑声。

长史接着说:“大王,那些被抢掠的女子已经被送回家中,公主还下令彻查王府和军中可有将官违反禁令,骚扰百姓……”

他停了下来,欲言又止。

李仲虔不耐烦地道:“有话就说。”

长史叹口气,语重心长地道:“大王,您帐下诸如徐彪、吕恒、孙子仪等人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草莽之辈,桀骜不驯,粗野蛮横,经常公然违反禁令,有碍您的名声,您何不趁此机会整顿军纪?借徐彪之事震慑他们,让他们收敛一二?”

这些话长史早就想说了。

……

谢家世代经略荆南,四世三公,阀阅巨室。族中人才辈出,子弟皆为芝兰玉树,入则为相,出则为将,文武皆精。

到了前朝,藩镇割据,群雄并起,天下四分五裂,长安几易其手,关中平原生灵涂炭。

为了将凶狠残暴的异族驱逐出中原,中原几大势力结成短暂的同盟。

荆南当时无虞,但谢家太爷为顾念大局,毅然率领族中子弟北上抗敌。

那时族中老、壮、青年三代全都义无反顾地上了战场,连垂髫少年也不例外。

谢家子弟,祖祖辈辈都是如此。

他们文武皆重,从小一边学诗书,一边练武艺,十一二岁便随父兄征战沙场,保家卫国,前赴后继。

谢家的名望不靠玩弄权术,而是由那一代代、一个个奋战沙场、马革裹尸的谢家子弟挣来的!,,大家记得收藏网址或牢记网址,网址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报错章求书找书和书友聊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