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7 章(2 / 2)

加入书签

这个年头,凡是记者出门办事,证件拿出来,那比一切身份都好用没有人想要被一个记者点名,然后借助报纸这种载体,被全国人民都知道这里只是指坏的名声被传播,好名声就是另一回事了。

旅游公司自然也不例外,黄记者证件和介绍信拿出来,自然是各种好招待,他想要打听的都尽力配合。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接触到了毛思嘉毛思嘉似乎完全引起了他的注意

托他的福,毛思嘉这几天根本没排班,遵从领导的指示,专门给黄记者答疑解惑就行了。

黄记者年纪在二十五六的样子,人是个单身汉,大家都看出他对毛思嘉不止一点点的意思了不得不说的是,黄记者人卖相相当不错,不只是记者身份,还有斯斯文文的长相也很加分。

他长的就很像民国剧里诗人的形象,看到他很容易想到再别康桥的徐志摩,雨巷的戴望舒之类。英俊不英俊先不说,关键是书卷气很浓,特别有气质,一看就知道是读了很多书的那种人。

虽然说,这几年大家都不怎么说读书的事了,但审美这种事哪里那么容易改变呢知青上山下乡后当地找对象特别容易,说他们家庭条件好吧,不至于,很多知青家境普通,如果他们在农村结婚生活,家里是给不了什么帮助的。

知青所学的知识也很难让他们在农村脱颖而出,这种情况下,婚姻问题依旧解决的佷容易,就只能说是本身本有魅力了。他们身上那种更文雅,更读书人的一面,在这个时代依旧是加分点。

所以,像黄记者这样的,家长们喜欢不喜欢,这个不好猜测,各家情况不一样。反正年轻姑娘们是很受欢迎的就毛思嘉看到的,别说一般姑娘了,就是赵露,她可是从来对异性目不斜视的也会在黄记者来的时候放下手上的事儿

反正在这群同事看来,黄记者和毛思嘉看着就般配也是因为这个,大家都乐于开毛思嘉的玩笑这似乎是中国人的传统了,总是热衷于成其好事的除非要成全的人是情敌。

毛思嘉什么想法呢毛思嘉没有太多想法。

她觉得黄记者人真不错,和他聊天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他读过很多书,了解很多事,可以说是毛思嘉在这个时代认识的最博学的人了。而且他的情商也很高,从毛思嘉这里获取采访所需要的内容的时候,毛思嘉能感受到这一点。

和双商高的人相处总是愉快的

对方对她的好感她也收到了,对方处理的很好,丝毫没有让她觉得不舒服然而,这份好感只让毛思嘉觉得遗憾。并不是黄记者不好,也不是这份好感不好。只是毛思嘉觉得,如果没有这份好感的话,她大概就能拥有一个很好的朋友了。

和黄记者交流是很愉快的一件事,明明才刚刚认识不久,两个人就已经很合拍了。按照玄学一些的说法,这就是投缘了。

但是现在对方表现了男女方面的好感,毛思嘉就只能放弃和对方做朋友了。

至于发展成男女朋友的关系,那就更不可能了她现在已经有了喜欢的人了,当然就不会再考虑其他人。

至于说,黄记者会不会更合适这是她不会考虑的问题。事实就是如此,她现在已经喜欢一个人了,不管另一个人是不是更合适,她都不会喜欢。她要喜欢另一个人,只可能是不喜欢现在这个人了。

对于毛思嘉来说,这个逻辑运行在很深的地方,她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而最表象的是,她根本没考虑过和黄记者发展。

当对方向她展现出好感的时候,她的反应就是不动神色地避开。

黄记者是一个情商很高的人,当然不会看不出毛思嘉的回避。但是在他看来,这种回避可能是因为矜持,也可能是因为谨慎毕竟他们认识的时间非常短,对对方的了解也很有限。总之,这才多久呢,完全不能盖棺定论,说他就没机会了。

毛思嘉也感受到了对方的态度,心里真的很遗憾大概只要对方对她稍微明确一点儿表示,她就要直白拒绝对方了。可以想象,到时候就真的没有做朋友的机会了买卖不成仁义在的终究是少数。

黄记者在办公室门口敲敲门,对毛思嘉笑了笑“今天又要麻烦毛同志了。”

毛思嘉摇摇头“说什么麻烦不麻烦的,都是工作您等等,我马上就收拾好了。”

今天不只是在单位聊一聊外国人,还要带黄记者去外国人常去的几个景点看看。虽然对于北京本地人来说,这些景点都是见怪不怪了的,但是结合外国人的感官,还是实地去看一次比较好说。

黄记者稍微让了让,让毛思嘉走在了前面,这才微笑着跟上“今天要整个北京跑一遍了毛同志,我们是骑车还是坐车”

“坐车吧”毛思嘉调整了一下包包的带子,解释道“景点其实还挺多的,如果真的骑车的话,累先不说,关键是看不完。”

这个时候也不是上下班的高峰期,电车和公共汽车相对要空一些,至少不会人挤人,向铁皮罐头一样。

毛思嘉和黄记者做在一排,看着窗外,毛思嘉就开始和黄记者讲起一些外国人的想法,和国人完全不一样的思维方式。

听着毛思嘉说这些,黄记者脸上的笑意更深了一些他是真的很喜欢毛思嘉。或许这种喜欢非常肤浅,毕竟他们认识的时间还是太短了一些,但喜欢的程度是很深的。

他对毛思嘉是一见钟情的,见到毛思嘉的时候他就有一种莫名的感觉。这大概就是少年时读红楼梦,里面贾宝玉的那一句这个妹妹我曾见过。当时心里记下了,现在就应验在了自己身上。

毛思嘉完完全全就是按照他自己诗歌里的样子长的是的诗歌,黄记者是一个典型的文艺青年,擅长写诗。无论是中国传统的诗歌,还是现代诗,都写的不错。不过这个时候也没什么机会发表他那些清新婉约的诗篇,他只能记在自己的日记里。

他最得意的一篇现代长诗标题是女神,他花了许多小节描述这位女神,就像屈原在他的诗歌里描述的美人那样。那位女神他原本也不知道长什么样子,只是脑海里有一个模模糊糊的大概。

而现在,毛思嘉出现了,于是他知道该是什么样子了。

只是这样还不够,在之后的相处中,他一次比一次更喜欢这个女孩儿。不只是外貌,事实上,在最初之后,他就很少注意她的外貌了毛思嘉佩服他的博学,实际上黄记者才惊讶于她的眼界呢

黄记者出身于一个高知家庭,父亲是有名的大翻译家,现在有很多外国文学作品的中国译本,最出色的那一版就是他父亲做的。这个时候翻译作品可不是几十年后,准入门槛非常高

事实上,他父亲也确实是建国前就有留学背景的知识分子,学术水平相当高。

至于他的母亲,本人是大学里教历史的教授。而往上追溯,传了几代的书香门第了

现在是不兴这些了,但是曾经的过往依旧会体现在家族的成员身上,所以黄记者才会看起来那么不一样。

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一家人,父母、兄弟姐妹,还有其他的亲戚,聚集在一起的时候是能够随口讨论文学、音乐、美术,各种艺术。当然,科学方面的也可以,全都是高水平的。

黄记者小时候并不知道这是难得的,因为他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当中。等到更多接触到外面的世界了,他才隐隐约约意识到,大家是不一样的后来,很多和他一样的孩子没有坚持住这种不一样,但他却始终如一。

现在看到毛思嘉,和他成长经历完全不一样的女孩儿,却可以跟上他的思路,甚至在某些方面分明比他更高明。这种感觉首先是挖到宝了,然后就是愉快不管怎么说,有一个可以无碍交流的人总是令人愉快的。

特别是他已经很久没有和人这么交流了。

这更坚定了他想要追求毛思嘉的决心。

“法国人的思路和英国人是完全不一样的”下了电车之后,毛思嘉给黄记者举例说明一个观点,忽然停了下来。

“怎么了吗”黄记者顺着他的目光看过去。

“大概是看错了,我以为有个熟人在那儿。”毛思嘉也有点儿摸不着头脑。

作者有话要说感谢在2020022223:57:242020022323:56:39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卡卡10瓶;一步3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