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3 章(1 / 2)

加入书签

郭佩佩今年十八岁,在同学之中属于特别幸运的那一小撮69届中学生毕业之后面临着分配问题,绝大多数都去上山下乡了。上山下乡这种事,说起来是光荣,但背后有多少眼泪就只有自己知道了。

郭佩佩自己就有堂姐堂兄上山下乡了的,周围的街坊邻居家里更是有数不清的例子

在外面的日子,就在乡间种地做农民他们是城里长大的孩子,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城里,而是首都可以这么说,即使是家庭普通的孩子,也享受着这个时代少有的好生活了

举最简单的例子,大家早上要刷牙,晚上洗脸洗脚还要用不同的脸盆、不同的毛巾。这对于大家来说只是最普通的,甚至会有连环画教他们怎么去做这些事,成为一个合格的、爱卫生、讲文明的孩子。

但这种事在农村地区就不见得是日常了

至于其他的事,比如上厕所没有手纸、粮食不够吃之类的问题更是无处不在堂姐堂兄这几年间回过一次家,郭佩佩听他们说过这些事这些事不好和父母说,出门在外已经够让父母担心了,这些小事再说出来,父亲母亲恐怕更要在夜里忧虑地睡不着。

有些心里的苦,也只能和同辈的弟弟妹妹们诉一诉了。

苦处不只是这一点儿,另外还有经济上的窘迫有人觉得这个时代谁的经济都窘迫,即使是城市居民往往也生活清贫,没有多少个人物品可言。无论是想做什么,想买什么,都要提前做好计划随随便便一个大件,就能耗掉一个人两三个月的全部工资。

但经济上的窘迫这始终是有不同的,上山下乡的绝大多数知青可以说是经济上最窘迫的一批人了。除了极少数人混得开,绝大多数知青甚至不如当地的农民。

这不只是因为知青们其实并不适应农活,或许一开始的时候会干的不如当地农民好,工分理所当然地不如农民们高。但一两年以后呢农业或许是有技术的行业,但在这个时代,技术含量还不是那么高,更何况这种集体劳作还会进一步压缩技术上的优势。

这种情况下,经过一两年的劳作,知青们做的往往就不比农民们差了。

但即使是这样,大多数的知青工分依旧不高。女孩子们就不说了,就算是男青年,也很少拿到公社里的平均工分男知青正是二十来岁的大小伙子,身强力壮的,连平均都达不到,这肯定是不正常的。

奥秘就在于分配工作,以及工分划定。

出工是出工了,但能不能拿满工分,这还得看记工分的人怎么说。对于乡里乡亲、大多沾亲带故的本地人,他们经常放水,只要没有特别大的问题都能给满工分。但对于外来的知青就不一样了或许有一些淳朴的地方不会有这种歧视,但在那个农村粮食常常不够吃的时代,意味着分粮分钱标准的工分,绝大多数恐怕都是不愿意多分给外乡人的。

分配工作也是一个道理,有一些工作相对轻松,同时工分也高,这一般是一些被认为是有技术的工作。不过这所谓的有技术其实很有限,属于并不困难,其实大家也都能做的。

这些工作分配的原则有很多种,掌握分配原则的人,有的会优先考虑自己的亲戚朋友,有的则照顾领带的亲戚。也有的人相对公平,会分配给那些家庭困难或者身体弱的村民。

但不管怎么分配,基本上都不可能落到知青们手里。

各种方面的原因叠加,使得知青们在农村收入很有限,勤勤恳恳一年了,别说挣钱了一年到头除开吃的粮食这些之后,常常是倒欠生产队的钱和粮。

有什么办法改变这种状况呢有,最常见的就是和本地人结婚。一旦和本地人结婚,很大程度上就能获得本地人差不多的待遇。特别是知青们比起当地年轻人,举止不同,多少多一些文化和眼界,如果不看家庭背景,其实是很走俏的结婚对象。

事实上,就是看家庭背景也挺好的要在农村结婚了,城里的父母多少会表示一些,准备一点儿结婚的花销。相对于农村的许多家庭,这并不算差。

或者说,大家都挺穷的,大多数时候大家结婚也就是看这个人了。

和本地人结婚,待遇会好一些,生活生也会有一个可以互相扶持的人。不少人就选择了这个时候结婚一开始大家都不想的,因为除开一小部分确实有理想有激情,想要改变农村的青年,大部分人在明白自己现在的生活其实承担不了这样的使命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回城。

这几年不知道抓了多少探亲回去,然后滞留在城的年轻人。这些年的粮食关系都不在城里了,在城里就等于说是没有口粮,但还是想要留在城里

但不能,只能将他们遣送回去。

不管怎么说吧,这些人还是期盼着有新的政策出来可以让他们回城。当年他们上山下乡是因为政策,也不能说就不可能有允许回去的政策吧

这种情况下,如果在本地结婚了,回城就会变成一种拖累,所以很多人选择了不结婚。但随着时间推移,等不来回城,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也只能在矛盾的心情中最终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

最近郭佩佩才收到过一封自己同学的来信,那可是她上学时候最好的朋友她在江西那边插队,日子很不好过。去年一年忙下来,最后还是倒欠了生产队不少钱粮。她想写信给家里,让家里支援一下,这也是这个时候拉饥荒的知青最常见的选择。

但是这个同学家里条件不好,当初她要下乡插队,家里得给她准备一些东西。就连准备一些生活用品的钱都一时拿不出来,只能找人借。现在家里的情况并没有什么起色,写信回去要这笔钱估计也是借。

同样都是借,还不如她来借,这样父母不知道这件事,还少了一些担心。

郭佩佩心里知道这个钱一旦借出去,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还了。但她还是把自己工作以后攒的钱拿了出来,也就二十多块并不多,主要是她参加工作这两年始终是临时工,工资十分有限。再加上要给家里交伙食费,另外自己有时候还想买一些东西她能攒下来钱,已经算是挺上进的了。

知道上山下乡的不容易,郭佩佩就更加珍惜自己现在的生活。虽然说临时工有这样那样的不好,妈妈总说临时工没前途,将来谈对象都要被人家挑剔,但生活总是能在对比中找到一丝丝幸运。

“佩佩,快来吃早饭,吃了好上班去你今天第一天去,别让领导觉得你不积极,那也让你张叔叔不好做人。”佩佩妈妈招呼着正在外面屋檐下刷牙的女儿。

虽然说,郭佩佩已经觉得自己很幸运了,但如果可以的话,她肯定也想脱离现在临时工的身份,转为正式工。不过她最美也只想过在现在工作的工厂里,找到机会转为正式工,没有想过去到别的单位,特别是那还是一个很吃香的单位。

不过这种事就是这样了,该你的幸运跑也跑不掉。

谁能想到家里老爸还有一个老朋友在旅游公司工作,最近还升官儿了呢当年人家欠了家里人情,本来郭佩佩的爸爸都忘记了这件事,还是老婆唠叨女儿工作的事情太久,他实在没办法了,这才提着礼物,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上门去求人。

没想到这一求,竟然真的有了结果。

就这样,郭佩佩走流程一样被张叔叔带着见了几个人,然后就被通知,可以来旅游公司上班了。

其实旅游公司也有不少普通岗位,不会外语、不会其他技能也能适应,就和其他单位的任意岗位一样。但是,这些岗位才真是一个萝卜一个坑,随便增加一个人,那不知道要打多少报告

导游则不同,因为每年的旅游团数量都在增长,导游的需求量也增长的厉害。然而因为各个方面的原因,真正能得用的导游又招不多,所以导游的人数一直没有满过,往这里塞人反而方便一些。

之所以没有随便把找关系的人塞进来,直到塞满额。一方面是因为旅游公司也不是开善堂的,这里待遇好,就随便让人塞人那也太没有门槛了所谓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这种工作岗位拿出去,是可以换好处的

这倒不一定是贪污,很有可能只是单位与单位之间的资源调动。比如说旅游公司常常需要一些单位的支援,或者说行方便。如果新来的导游有这些兄弟单位的背景,办事情的时候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一方面,也得考虑那些工作量大的导游们的想法。他们的工作量比某些闲人大了不知道多少,这当然是有奖励可拿的。但是如果导游满额了,某些大家都要分,而且总数额固定的福利就会无形之中降低。

虽然说,总的来看这点儿福利并不是很大,但大家本来就对那些轻轻松松过日子的同事有点儿不满了再随便把导游满额,恐怕到时候资历深的能把加吵到总经理的办公室去

郭佩佩擦了擦脸,匆匆忙忙吃了早饭。出门之前最后一遍看了看镜子里的自己,确定自己整洁庄重之后,这才略带一点儿忐忑,又满怀兴奋地踏上了上班的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