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皇上的行踪(1 / 2)

加入书签

小雾本是景仁宫的一等宫女,用皇后的话说,小雾跟桂圆她们,都是贴身伺候她的,小雾的俸禄在宫女里最高,但她伺候的体贴,做事稳妥,嘴又严实,从来不爱说人是非,知规矩又不卑不亢,在景仁宫里,除了桂圆,皇后最倚重的就是她了。

        有小雾在,景仁宫大大小小的事还算有条理。那些宫女太监,也愿意听小雾的话。

        得知杜仅言搬来了万如殿,入新殿,琐事多,皇后特意赏了小雾来伺候。

        小雾来了万如殿以后,自觉在万如殿里值夜,端茶,看到杜仅言房中的灯火暗了,她也是头一个去添灯油,若是杜仅言洗澡,她总是先去花房讨一篮子新鲜花瓣洒在洗澡水里,在杜仅言洗澡的时候,她若不能亲自服侍,便先一步去泡茶水,准备茶点。夜里杜仅言睡了,小雾做为新来的奴婢,本可以去歇着,她还要去小厨房里巡察一遍,整个万如殿的灯火也会再检查一番。

        有回史景冒雨来万如殿,乍暖还寒的天气,不等杜仅言吩咐呢,小雾已经去厨房熬煮姜茶了。

        这等细腻的伺候,没有几年的历练是做不出来的。

        所以连史景都在杜仅言面前夸赞她:“皇后娘娘真是大方,把小雾这么能干的人都拨给你了,我看小雾的做派,跟永福殿的赵嬷嬷似的,体贴的很。”

        所以万如殿的宫女太监们,也都愿意尊小雾一声姐姐,平时也愿意听她分派。

        杜仅言看着微光里的小雾,愈发觉得她淡茶色的发色与众不同,平时倒甚少留意这个小雾,如今看来,她发间眉梢的淡茶色多了几分清冷的美,像是病弱,又不大像。

        小雾一面给杜仅言端枣子茶,一面回道:“奴婢十一岁进宫,听我娘说,我四岁那年病了一场,高烧了两天两夜浑身冒热气,像是去鬼门关闯了一趟,好容易喝了药好了,头发跟眉梢的颜色却褪了不少,不过好在除了这个,其它地方并没有异样。”

        “小雾你是十一岁进宫?”

        “是啊,按着宫中规矩,进来伺候的宫女太监一般都是七八岁,七八岁开始学规矩,学上一年半载,才可以伺候主子,奴婢进宫时有些大了。只因奴婢的家世还可以,从小也算有几分体面,只因我娘认为,天下的规矩再大也大不过宫里,又觉得女子多学点规矩是极好的,所以让奴婢进了宫。”

        ““然后你就在皇后娘娘身边伺候了?”

        “奴婢去了内务府,正好景仁宫挑伺候的人,皇后娘娘说,其它奴婢个子小,看着小鸡子似的,不忍下手。景仁宫事务多,奴婢个子高些,壮些,皇后娘娘便挑了奴婢。自那以后,一直在景仁宫伺候,如今被拨到万如殿,再干上几年,等能出宫的时候,奴婢就出宫去了。”

        小雾回答问题时,是恭恭敬敬站着的。

        答完了杜仅言的话,她又端过桌上的茶水:“这茶水有一阵子了,怕是凉了,奴婢给主子换一杯。”

        这便是眼中有活。

        哪个主子能不喜欢呢。

        长乐宫。

        山竹送完了点心,见田令月正陪着孟玉珠挑内务府送进来的首饰,便自觉退到一旁。

        “我瞧着你让人往万如殿送东西?”孟玉珠拨弄着手中的珍珠,珍珠熠熠生辉,每一颗都有眼珠子大,那一盒子,少说有六颗,价值不菲。她是贵妃,贵妃的位份,时常有首饰布料送来,孟玉珠的匣子里早已装不下了。

        “回贵妃娘娘,我让山竹给油桃送了一盒子点心。”

        “给那小蹄子送点心?那个死小蹄子,在长乐宫多年,饭多吃了两碗,没见长一个心眼子,你给她送东西有什么用,白糟践了东西。”

        “娘娘可曾听闻离间计?”

        离间计,南府出身的孟玉珠当然心知肚明。

        戏文里的离间计,她演起来得心应手。但对油桃这个蠢奴才,还有那个不可拿捏的杜仅言,她心里又没有多少把握:“即使离间得逞,即使杜仅言不喜欢油桃这个奴婢,对咱们来说又有什么好处?”

        “离间计是没什么用,但连环计与声东击西,有些人就未必招架的住了。”田令月从盒子里挑了支镶嵌着黄宝的珠钗递到孟玉珠手里,又附耳跟孟玉珠说了几句话,孟玉珠听了,脸色顿时喜庆起来,当即把那支镶嵌着黄宝的珠钗插入田令月鬓边,又抚摸着她的手道:“本宫果然没看错人,这些进宫的秀女里,算你有谋略。你放心,宫中的事你来安排,宫外的事,本宫来安排。”

        因孟玉珠高兴,还留了田令月一起用饭。

        饭桌上,孟玉珠亲自给田令月夹了个大鸡腿:“你该多吃些,这些天你都瘦了。”

        田令月受宠若惊。

        孟玉珠又盛了一碗西红柿牛肉汤递到田令月跟前:“这牛肉汤做的十分软烂,本宫素来爱喝,你也尝尝。”

        待田令月喝了牛肉汤,孟玉珠问她:“就定在上元节行事?可有准?那天她真会跟皇上出宫吗?”

        “当真。奴婢为太后抄了经送过去的时候,恰好遇见皇上跟太后在说话,说起上元节,皇上说那日他要去宫外看看京城百姓,微服私访,太后问皇上什么人随行伺候,若是皇后不方便,带着卫贵人也是一样的。”

        “太后就想着卫家那两个女儿。”孟玉珠哼了一声:“皇上怎么说的?”

        “皇上说,太医说,景仁宫的两位娘娘最近都在调理身体,上元节城中人多,怕冲撞了娘娘,所以决定带杜常在去。”

        孟玉珠放下筷子:“太后就准了?”

        “太后一向宠着皇上,皇上要干什么,太后大抵都是准的。皇上跟太后说,杜常在于宫中开着小厨房,天天风里来雨里去,身子硬朗,所以是可以带出去的,太后哪有不准的道理。”

        皇上要带杜仅言出宫的消息,传的沸沸扬扬。

        景仁宫里给皇上请安的时候,皇后说起上元节宫中要置办东西,也要像民间一样让内务府准备些花灯,再给湖里放几艘小船,到时候可以一边放花灯,一边放烟花,还可以坐船游湖,岂不是很欢乐。

        妃嫔们七嘴八舌起来。

        赵答应:“皇后娘娘真是太体贴了,说起来上元节民间都很热闹,后宫里更应该热闹起来。”

        包贵人:“我最喜欢坐船游湖了,到时候坐在船上看烟花,自然别有一番滋味。”

        孟玉珠不慌不忙抚了抚发间的珍珠镶金簪子,看众妃憧憬着上元节的样子就有点想笑:“皇后娘娘的心意是极好的,可若是皇上不在,咱们姐妹弄这些给谁看?”

        “皇上不在?上元节皇上要留在宫中给祖宗上香,本宫从未听说哪一年皇上不在宫中过上元节的。”皇后表示不相信,关键是也没接到皇上要出差的信儿啊。往年上元节,都要到庙堂里给祖宗们上香磕头,算是年已经过了,自这日起,要兢兢业业为百姓谋福祉了,这些老规矩,皇上从来都是守的。

        赵答应也表示认同皇后的话:“去岁上元节,祭祀的时候我站的靠前,皇上还赏赐了我一碗饺子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