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1 章(2 / 2)

加入书签

等等,蜀汉是什么?

霍善又小声给他嘀嘀咕咕,说是东汉末年分三国,曹魏占了中原,孙吴占了江东,刘皇叔只能跑进蜀中躲着谋求发展。

因为刘皇叔的根基是蜀地,所以大伙就把它称为蜀汉了。

说起来建立东汉的刘秀和建立蜀汉的刘皇叔据说都是推恩令受害者,两人祖上都是皇室成员,结果被推恩令一代代地削下来,他们起兵时基本已经和普通人差不多了。

不过若非他们只剩这么一层若有似无的身份,哪里能顺利苟到壮大起来?恐怕一开始就被人给剁了。

只能说,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

霍去病听霍善讲到后世的风云变幻,心情也变得跟诸葛亮一样复杂。

即使知道了两三百年后发生的事,

他们其实也做不了什么,毕竟谁都保证不了接下来皇室出的全是明君、朝中出的也全是贤臣良将。

()

别说两三百年了,就算是现在他们可能也左右不了刘彻想干啥。

?想看春溪笛晓的《医汉》吗?请记住[]的域名[(()

霍去病让霍善不要再多提,外面人多眼杂,万一有耳力过人的家伙听见了难免会生出不必要的事端。

霍善乖乖闭了嘴,做出“我特别能保守秘密”

的认真表情。

霍去病:“……”

算了,旁人听见了估计也听不懂。

霍去病抱着霍善去与诸葛亮说话。

诸葛亮也平复好了心情,不卑不亢地上前向霍去病见礼。

霍去病道:“这些天辛苦先生了。”

自己孩子自己知道,霍善这娃儿经常冒出些新鲜想法来,可是因为年纪小的关系实践能力基本没有,全都是找身边人帮他筹备。

估计这几天诸葛亮没少被他找。

诸葛亮这段时间确实没少被霍善找,作为一个做事特别讲规划、习惯走一步看百步的人,诸葛亮一开始也有点头疼。

不过他觉得只要大方向没出问题,中途插入点别的安排也不影响,所以还是坚强地一边给江夏郡打框架一边聆听霍善的新需求。

有时候霍善突然冒出来的主意连诸葛亮都觉得挺不错。

别人家的孩子真是……越看越觉得聪明可爱。

想想要是他们少主刘禅能更让人放心一些,诸葛亮觉得自己都不会那么急切地频繁北伐。

主弱臣老,叫诸葛亮如何能不心急!

诸葛亮笑道:“府君聪明慧黠,亮岂会辛苦。”

霍去病听诸葛亮夸自家儿子,对诸葛亮自然添了几分好感。

霍善就更不掩藏了,得了夸奖后小尾巴只差没往天上翘去,一个劲点着小脑袋说道:“就是,就是。”

他从来不让人太辛苦的,每次看他们忙太久了都会去给他们送吃送喝,或者邀请他们来上一套华佗养生操。

谁会把勤勤恳恳帮自己干活的人累到呢!

远在长安、逮着人才就往死里用(确实大部分都用死了)的刘彻冷不丁打了个喷嚏。

刘彻略一沉思,对旁边伺候的人吩咐道:“去给我倒碗长生酒来。”

所谓的长生酒,就是刘彻从庄子那边顺来的酒。

他觉得李长生此人酿酒必然用了独家秘法,明明只是寻常农家米酒,喝起来却总能让人神清气爽。

别人酿出来的酒哪怕色泽十分相近,喝着也没有这种效果。

刘彻惬意地喝了碗米酒,只觉刚才那种快要得风寒的感觉没了。

嗯,这必然是长生酒无疑!

既然搬出了长生酒来预防得病,刘彻便又想起了江夏郡那边的事。

算算日子,霍善他们应该到地方了,他吩咐过底下的人要把江夏那边的书信快马加鞭送过来,是不是也该有消息了?

刘彻正想着,就听有人来报说江夏那边的谢表到长安了。

一般这种地方上的谢表都要走上十天半个月,但是有刘彻的命令在,负责传信的人那边都是以最快的方式往长安送,所以还不到十日,霍光他们代霍善拟写谢表就送了回来。

刘彻知道这种谢表上头没什么有用的内容,直接把信使给宣了进来,询问江夏那边具体是怎么个情况。

信使便把霍善初到西陵城那两天的事一五一十告诉刘彻。

才刚到江夏,朝阳侯就请来位名叫诸葛亮的厉害隐士,听说朝阳侯唤他孔明先生。

司马迁他们几位饱读诗书的郎官,与这位孔明先生接触过后竟都对他十分推崇,看起来确实能耐不小。

朝阳侯似乎有将江夏郡务尽数交托给他的想法,自己则对一种叫做番薯的作物十分关心,亲自在太守府中种满了番薯。

信使之所以知道得那么清楚,就是因为过去拿谢表的时候发现几个说得上话的人手头都沾满了泥巴,只能由底下的人进屋把谢表取出来给他!

刘彻:?????

想想长安城中那种满东陵瓜的医馆,刘彻沉默了。

这孩子上次不是还特别羡慕别人有漂亮大园子吗?

怎么不管住到哪都要拔光园子里的花花草草给种满吃的?!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