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改革的基础(2 / 2)

加入书签

    “将银子存入银行,银行需给储蓄人利息。”

    听到银行要给储蓄人息钱,这些老爷立马有些不乐意了:“还要给储蓄人利息?凭什么?”

    陆远心中叹气。

    你说古人没智慧吧,自己刚提出银行的概念,韩邦奇就能瞬间想到其中的关键问题,可见思路敏捷。

    但你要说聪明吧,却又有局限,格局也不够。

    当然,这更多的原因还是因为几十年高高在上习惯了。

    既然银行是官办,那么在这些老爷们眼中,民间百姓和商人想赚朝廷的钱?

    简直是好大的狗胆!

    只有割韭菜,哪有被韭菜反割的道理。

    “各位上司,银行给付储蓄人利息,才能吸引民间商贾、富民将银子存进银行,咱们利用储蓄人的银钱进行放贷,储蓄利息和放贷利息有悬差,就相当于咱们不用任何本钱就可以赚钱,是无本万利的买卖。

    而且想要让士绅们将土地交出来,银行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哦?怎么说?”

    “在解释这个之前,陆某想请问各位上司,黄金和白银,为什么能够购买土地,铜钱为什么可以购买日常所需的米面粮油,而一锭千文面额的宝钞,却连十两银子的价值都没有。”

    众皆皱眉:“金银之物古来有之,自然是可以购买各种物品,此乃以钱易物买卖之道,至于宝钞价值低贱,概因其滥发无度,百姓不愿信服。”

    陆远点了点头,言道。

    “没错,无论是金银还是民间所用之铜铅皆自古有之,但这些钱财之所以具有购买力,是因为从朝廷到民间皆认可,是故可作为信誉货币的存在。

    宝钞滥发无度,朝廷认可但民间不认可,缺了信誉,就无法作为信誉货币存在,也就不具备购买力和流通价值。

    因此货币最核心的关键是信誉,只要有信誉,任何物品都可以具备货币的价值,就好似钱财诞生之初,选择了铜、银、金作为货币一样,难道这些金属之物生来就是‘钱’吗?

    非也,它们和铁石、煤石一样,都是天地诞生之物,是先民选择了它们作为货币,在一代代传续的过程中认可了它们,才时至今日,让我们从骨子里认为,这些东西就理所当然的应该是钱。

    银行诞生之初,信誉不足,无法完全取得民间信任,因此仍需要真金白银作为信誉货币,但是只要我们能保障银行的公信力,让银行逐步融入民间,到府一级、县一级的时候,那么银行认可什么,什么就是信誉货币。

    这就实现了由朝廷来主导经济,而不再是民间主导经济。

    民间储蓄人将真金白银存入银行,拿走的只是一张存票凭据,一开始肯定是惶惶难安,生怕自己的银子不翼而飞,但是当他用存票将银子取出来、当他拿着存票年年从银行领走利息时,他拿着存票,就会认定自己拿的就是真金白银。

    银行有了信誉力之后,我们就可以推出比金银更便捷的货币,宋代出交子、我朝出宝钞,其最初的目的都是为了取代金银,因为金银的运输实在是不方便,使用上也不如宝钞便利。

    但无论是宋代还是我朝,用钞都是滥发无度的,财政一旦紧张就想通过印发宝钞来缓解,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宝钞流入民间,造成了民间宝钞冗余而货不足的情况,钞多而货少势必然要贬值。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确保银行的信誉力之后,逐步推出新的信誉货币来取代传统的金银铜钱,由银行来主导和影响民间经济逐步接纳新的信誉货币,让金银只作为新货币的信用储备,即民间在银行取钱的时候既可以选择新货币也可以选择金银,但陆某相信,只要信誉力足够,民间必定会弃用麻烦的金银而改用更便捷的新货币,也就是,纸钞!”

    众人听的如痴如醉,最后又确定了一遍。

    “这能取代金银。”

    “一定可以。”陆远信心十足。

    金银存世几千年被纸钞取代,谁又能想到纸钞才存在几十年就会被一串串数字取代。

    屋内众人对视后又小声交流一番,最后肯定道。

    “伯兴,户部是伱在管,我们这些人也都支持你,放心大胆的去做吧。”

    “不错,你素有才智,老夫相信你。”

    几人看在近一年赚了不少钱的面子上都表态支持,这就是信任的基础。

    陆远不由露出笑容。

    改革,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团结和不断增加信任基础的过程,当你团结了所有人并且筑牢信任基础之后,那么改革是无往不利且一定能成功的,直眉瞪眼的用强权去推动,最后的结局一定是人亡政息。

    这就是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不过伯兴,你还是没说这银行和土地有什么关系啊?”

    “诸位上司勿急,且听陆某细说。”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