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暴君!(1 / 2)

加入书签

第122章  暴君!

6969吴楚之乱的最后一战,爆发在太尉周亚夫所驻守的昌邑。

6969叛军以散勇老弱,自昌邑东南方向发起突袭,又于夜半时分,由刘濞亲自率领的主力,从西北方向发起夜袭!

6969只可惜:这一切,都在太尉周亚夫的预料之中。

6969被猜透意图,又预先有了防备,刘濞针对昌邑的夜袭,便成了夜攻。

6969而作为防守方,以良家子起于雁门,凭着一手‘守城备胡’的绝技扬名,并一路走到今天的程不识,几乎是如今汉家现存的将领中,数一数二的防守战专家。

6969刘濞,动用了自己能动用的所有手段!

6969包括但不限于:挖墙脚、搞渗透,声东击西、诈降、诈逃诱敌出击,乃至当阵策反等等。

6969如果运气不够好的话,程不识将来,说不定还会被史官记上一笔:为吴王刘濞许以梁王之位,然拒不从之。

6969刘濞所做出的所有努力,都好比媚眼抛给了瞎子。

6969在程不识的眼中,吴王刘濞麾下的叛军,从始至终都只在干一件事。

6969——攻打昌邑;

6969而程不识的任务,也始终只有一个。

6969——守住昌邑。

6969一如当年在雁门郡,心无旁骛的守卫城池,将匈奴人挡在城墙外一样。

6969只是这一次,已经愈发趋于成熟的程不识,却遇到了远不及匈奴人悍勇的吴楚贼军。

6969战争的结果,没有出乎任何人——包括吴王刘濞的预料。

6969有程不识这个如机械般冷酷无情,且如软件程序般刻板、严谨的防守战专家,外加十万关中良家子组成的守军;

6969被太尉周亚夫坚壁清野、苦心经营长达两个月之久的昌邑,终究还是没能让吴王刘濞,迎来向死而生的胜利。

6969在昌邑碰了一鼻子灰,刘濞麾下的吴楚叛军,便浑浑噩噩回了睢阳以东——那座最开始驻建的大营。

6969大营以西,是遍布疮痍,甚至连城墙都已经被鲜血染成土红,却至今都还巍然不动的睢阳城;

6969大营以北,是太尉周亚夫龟缩不出,只知死守昌邑,绝不出击的十万关中大军。

6969大营以南,是因衡山秋收前的雨刨,而闹起灾荒的淮南地区;

6969以东数百里,则是已经被韩颓当奇袭夺取,已经断绝的叛军粮道中转站:淮泗口……

6969没人包围刘濞的叛军。

6969在已知世界,更没人敢包围这将近三十万兵马。

6969西、北两面临敌,却并非是睢阳的梁国军队、昌邑的周亚夫大军在进攻刘濞,而是为了阻止刘濞叛军的脚步,以劣势兵力据城而守;

6969真要说起来,这并非是刘濞西、北两面临敌,而是刘濞麾下的叛军兵临睢阳、昌邑,威胁着这一大一小两座城池。

6969南面的淮南地,只要刘濞想走,就更是畅通无阻,除了无法获取粮食,便不会遇到其他任何阻碍。

6969唯一被阻断的东侧,也只是一伙数千人的轻骑,偷袭夺取——或者说是损毁了淮泗口,只要刘濞想,就随时能够将其夺回!

6969但也恰恰是这不存在的包围圈,将刘濞麾下的三十万叛军,活活困死在了睢阳城下。

6969——叛军,断粮了;

6969凛冬的寒冷,轰鸣的肠胃,再加上久攻不下、接连受挫,让叛军的军心士气彻底陷入谷底。

6969在某一个饥寒交迫的夜晚,楚王刘戊带着仅存的兵马,偷偷自大营东出,踏上了返回楚地的远途。

6969正如刘戊所预料:已经被毁去的淮泗口,并不见朝堂兵马的踪影;

6969不等刘戊麾下的楚军将士搭建起浮桥,河面更是已经结了一层薄冰。

6969一日之后,楚王刘戊带领麾下叛卒七万,涉冰而过,回到了楚地。

6969而在睢阳城下,吴王刘濞却在下达‘全军尽出,再攻睢阳’的军令之后,趁着麾下大军瑟瑟发抖的走向睢阳城,便带领百十亲卫,悄无声息的逃出了叛军大营……

6969·

6969·

6969·

6969“楚王刘戊自知兵败,引兵回了楚都彭城,又于王宫中吞金而尽。”

6969“其尸首,也被王后、诸王子连夜葬入王陵之中。”

6969天子启新元三年,东腊月初一。

6969未央宫,宣室正殿。

6969天子启负手屹立于御榻前,面色满是红润!

6969而在殿内,公卿百官、功侯贵戚,面上也无不带着喜悦之色。

6969便见御榻前,天子启微翘着嘴角,语带轻松道:“吴王刘濞弃军而逃,带亲卫数十遁走,渡淮水,入丹徒,想要前往东越。”

6969“东越王设计,取了刘濞首级,正快马加鞭,送来长安……”

6969听到这里,饶是已经收到了关于这些消息的风声,满朝文武公卿,也还是不受控制的呼吸粗重了起来。

6969——激动!

6969喜悦!!!

6969若非是在宣室殿,是在朝仪之上,不知此刻有多少人,会满怀激动的和同胞、友人拥抱在一起,激动地跳着绕起圈。

6969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身死,吴楚叛军主力溃散,意味着这场吴楚之乱,已经正式进入尾声!

6969而最终的结果,是长安朝堂仅花费三个月的时间,便平定了这场有过半关东诸侯参与其中,战火更波及大半个关东的叛变。

6969如何能不激动?

6969又怎么会不喜悦???

6969更让这些居庙堂之高的人精们激动不能自已的,是汉家从此往后,将再也不用头疼宗亲诸侯尾大不掉、藩王割据势力威胁朝堂中央!

6969有这场吴楚之乱做底子,有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这两颗血淋淋的人头摆在面前,从今往后,关东宗亲诸侯,将再也不会有违抗朝堂命令的可能!

6969如此一来,削夺诸侯王权力的一揽子计划,便也都可以就此提上章程……

6969“陛!”

6969在意识到这一点之后,率先跳出来的,是御史大夫:开封侯陶青。

6969这位曾经奉诏配合内史晁错,应对申屠嘉‘拒绝批准《削藩策》’的亚相,显然生出了些野心。

6969——如今朝中,九卿之首的内史悬而未决,故内史晁错已‘故’;

6969三公之中,丞相申屠嘉老迈,就算不就此隐退,也顶多就剩三两年的寿数。

6969太尉周亚夫领兵在外,绝大多数功侯,也都在太尉周亚夫、曲周侯郦寄身边。

6969朝中有点分量的重臣,也就剩下老丞相申屠嘉,以及过去默默无闻,甚至甘愿做晁错的提线木偶,如今却隐隐生出心思,有意染指丞相之位的亚相:御史大夫陶青了。

6969对于陶青的意图,天子启显然也是有所预料。

6969虽然并不很排斥陶青‘想要争取一下丞相之位’的意图,但眼下,天子启却还有更重要的事。

6969“还请丞相,代朕拟诏。”

6969略带些庄严的话语声,打断了陶青还没喊出口的‘陛下’二字,也算是隐晦敲打了一下过于心急,甚至有些不尊重申屠嘉的御史大夫陶青;

6969待申屠嘉出身拱手,便见天子启深吸一口气;

6969负手屹立于御榻与御案之间,昂首挺胸;

6969那隐约带着些病态的眉宇之间,更油然生出一股睥睨天下的威严!

6969“朕听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6969兵法中,更是有赏、罚当分明,并且应该从速的说法。

6969·

6969昔太祖高皇帝,慷慨的表彰有功劳、德行的人,而分封了宗亲为诸侯。

6969赵幽王没有后嗣,被除了封国,但太宗皇帝出于怜悯,而封幽王的庶子刘遂为赵王。

6969齐悼惠王的儿子,是哀王刘襄;哀王的儿子,是文王刘贤。

6969文王没有后嗣,论制,本当被除封国;

6969但太宗皇帝怜悯齐悼惠王,便遍封悼惠诸子于齐地,王国家、建社稷。  6969

6969——让他们侍奉先王的宗庙,成为汉家的藩属,这,都是太宗孝文皇帝的恩德!

6969这恩德,可以与天地媲美,与日夜争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