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太平洞极,劫营速战(2 / 2)

加入书签

    就在叶横舟梳理一身所学时,淳于琼所带领的八百精兵,已经出洛阳,来到了太行八陉中,连通洛阳与太行山的第一陉,轵关陉前。

    因为他们明白,想要与朝廷正面抗衡,是绝无可能的,试图把守这些关卡,只是消耗自己的有生力量。

    他们皆是武道有成的兵家锐士,攀岩历峦如历平地,曾经有过自百丈险崖攀爬而下,打击乱军腹心,一战而胜的经历,在这山势陡峭,林木茂密的太行山中,正是如鱼得水一般。

    淳于琼虽不知道对方究竟是如何办到这一切,却也从此能够窥出那素未蒙面之大敌的手段。

    当年秦国大将白起,正是走此处,破直观,夺轵城,收野王,切断了韩破直观郑新与上党的通道。

    今番受令前来太行山里剿匪,这亲卫心中其实颇怀不满,见这些贼寇连最基本的军事素养都如此欠缺,更是极为鄙夷。

    即使是号称太行盟主的黑山张燕,也不过是能在名义上号令群贼而已,可现在,那收编黑山军的黄巾余孽,竟已能将势力拓展至此处,还结了营寨?

    换句话说,这正是叶横舟苦求而不得,能够帮他祛除顽疾,解决混乱神意的精神奇功。

    可若是使用者本身平庸,他便绝对无法将这力量尽数发挥出来,更无法被称之为“强”。

    若是以往的张燕等辈,根本就不会在这种地方投注任何兵力、更不会安营扎寨。

    “太平洞极经”正好可以替换掉“山字经”,成为这个“整改工程”的支柱,让他能够重构自己的武学体系。

    “彼辈贼子虽有意据险而守,却到底是无能之辈,末将已探清此处虚实,那封门关中只有数十人而已。”

    因为他读到了一句张角批注的随笔。

    而且,黑山军的势力范围,大致是在太行山东麓一带,而是轵关陉则是太行山脉最南端的“尾稍”,其中相隔约有百余里。

    “太平,谓时世安宁和平。”

    固然,这些武学都是千锤百炼的作品,凝聚了诸多先人的武学智慧,但,对于现在的叶横舟来说,这就“不够”也不“适合”。

    他们通常是倚靠自己对地形的熟悉和机动性周旋,拖到正规军耗尽补给,不得不退出。

    所以,哪怕那人手段再高,在这片缺粮少肉的太行山里,也不可能只用几天就调教出一批能够抵御西园锐士的精兵。

    他微微一笑,便以神意深入玉符,解码其中所携带的诸多信息,与自己所学相互映照,汲取其中精华。

    原因很简单,因为在【无限领域】有太多的手段可以获取力量。

    铁甲染血的亲卫羞愧地低下头,沉默地跟在主帅身后,不发一言。那些西园军士们虽是面露怒色,却也一时难言。

    淳于琼却摇摇头:

    “再带八个,务必要一战功成。”

    以如此姿态出击,正好能将这份武学修为尽展出来。

    因其地势,此处自古便是用兵之地,苏秦说赵王“秦下轵道则南阳动”,便是指的这条轵关陉。

    他浑身金光缭绕,手持九节杖,一出手就将三名铁甲锐士抽得倒飞出去,其中首当其冲那人,更是被打得人甲俱碎,宛如一尊身披金甲的神将,震怒临凡。

    若是放在外面的自由交易市场,更是不知道要卖出一个怎样的高价,甚至可以说,只要叶横舟能够回到【无限领域】,那光是这一本书的价值,就已经高过了他本次主线任务的奖励。

    这亲卫当然不知道,此时此刻,这道士之所以选择以身化为“黄巾力士”,就是因为,他脑中有叶横舟以“梦中传法”灌注的武学。

    亲卫颔首,点出八名剑士,便要向前而去。

    在他斩杀这道人时,其余剑士也完成了对这批贼人的屠杀。

    西园军锐士不料对方有此武技,袭杀的势头便被稍微阻了一阻,但这还算不上什么大问题。

    对一名真正的强者来说,力量从始至终,都并非是最关键的要素。

    不过他毕竟是久经战阵之辈,还是将所见一切中,最为令人注意的东西也汇报了出来:

    这正是武学修行中,极重要的一关。

    可“黄巾力士”,不是道士们加持武将而来的护法道兵吗,何曾听说过亲自化身“力士”的道人?

    眼见此情此景,那亲卫脸上的肌肉都在抽搐,他虽因入军较晚,并未参与黄巾平乱之战,却也听说过“黄巾力士”和“太平道人”的名头。

    作为参与过剿匪的积年宿将,淳于琼深知太行山贼看似一体,其实内源复杂,各部头领各怀心思,内部分化极为严重。

    太平道数代人的努力,就是为了让这些野草有所依凭,建立一個人人能够吃饱穿暖、无压迫无饥饿的太平世界。

    更重要的是,此界仙道修行虽是以“清气”为基,演化万物,驱策风雷,召神劾鬼,但根本却在一个“心”字上。

    嫁衣神功、大旗门武功、山字经、飞瀑掌、纯阳掌、戴天流剑术、炼身法、乃至从赛博世界学来的各种内家、外家拳法……

    这些描述中虽有夸大的成分,但叶横舟也分辨的出来,这本太平洞极经,至少是一本五星级层次的修行法经。而且是五星级中,相当高层次的那种。

    真正让他们失算的,是那个手持九节杖的太平道士。

    在这个民生凋敝的年代,无数出身贫贱的百姓们终日饥寒交迫,从生到死宛如道旁野草,生不知、死不知、病不知、老不知。

    这亲卫所想的确不错,即使是在当初的黄巾军中,太平道人所起到的作用,多数都并非在正面战场。

    那亲卫虽是不服,却还是再点了八名军士,一行十七人便在夜幕遮蔽下,无声无息地朝那处营寨摸去。

    再后来,便是以一颗不动不摇的澄澈道心,降服周身神灵,以身为神,把握天地之间的枢机变化,以神意御气。

    在他身后,立着一批人人皆身披铁甲,腰挎汉剑的锐士,他们合起来,就像是一块屹立天地间的森然铁璧。

    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本来十拿九稳的任务,竟然会横生变数,致使一名同袍平白丧命!

    淳于琼来到这里后,却并未责罚那名带队的亲卫,而是环顾四周,看向这些骄横惯了、总是鼻孔朝天、俯瞰天下的西园军士们。

    而是颇感沉重,继而为之动容,心绪难平。

    其一,这些贼子虽然着甲率极低,多数都是披着一件厚布衣或是藤甲,可他们行动之间,竟然颇有一番章法,显然是学过一些粗浅的战阵武技。

    暗骂一声,亲卫手中剑锋一荡,已迎上这状若疯魔的太平道人。

    淳于琼一一扫过这帮亲兵,虽铁青着脸,心中却觉满意,只用一条性命,就能令全军士气大振,这笔买卖在他看来,已是极为值当。

    他转身看向那巍峨延绵的山脉,目光坚毅。

    饶是你手段如何高明,在我铁军之下,都要授首!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