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一战功成(1 / 2)

加入书签

与蹇硕等人冲突后,赵融扶刀来到自己营中,此时,他所统辖那批兵马的军官,都纷纷聚拢在此,等待军令。

    赵融喊来一名传令兵,令其人去告知蹇硕等辈,他赵融已决定,要尽起所部,全力攻城,若彼辈愿意配合,便摇旗幡回应。

    可一时三刻之后,此处仍是没有回应。

    看着这些元从老将,赵融拔刀前指,面无表情,发号施令:

    “今日之事,有进无退,全军随我出营,力催敌阵!”

    没有人能够想到,这位助军左校尉竟然在此时,做出了如此疯狂的决定,当真要逆势而动。

    城头上,看着那支突出阵线,奋力向前的兵马,张晟皱眉:

    “彼辈求战之心竟然如此强烈?当真想毕其功于一役?”

    赵云按着城墙,静观片刻后,才道:

    “应当只是此人自为之事,彼部左右两翼军士明显未有相应调度。”

    张晟认出那名领头大将,正是上次曾率兵征讨过太行山的赵融,疑惑道:

    “此人也是军中宿将,岂会如此不智?”

    赵云却只是拱手道:

    “敌阵破绽已现,还请大祭酒下令吧。”

    赵云虽是年幼,却已用一次极为精妙的运动战,证明了自己把握战机的能力,故而张晟自然相信他的判断,颔首道:

    “劳烦将军。”

    城下,赵融正手持八面汉剑,牵引全军浊气,领着数十亲卫,冲杀在锋矢阵的最尖端。

    方才一会,赵融已看出,在见识过黑山军的实力后,这些校尉已经在心中做好兵败打算,准备保存实力,稍作姿态便撤回洛中。

    毕竟即便是战胜,西园军也要付出极大代价,而且朝廷既已决定招安,又为此打生打死?

    但赵融却并不这么认为。

    作为亲自率兵征讨太行山,见识过彼辈根据地如何建设的将领,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伙贼寇绝非是朝廷诸公眼中可以随意拨弄、招安的对象。

    ——说不定,他们对本朝的威胁,要比凉州叛军和黄巾之乱加起来,还要大!

    奈何回转洛阳之后,赵融呈上的奏疏却被认为是推卸战败之责,天子也给了他几句不轻不重的责罚。

    这一次,当他再次面对这些黑山贼时,心中那种担忧已不能再用“忧患”来形容,而是化作了彻头彻尾的恐惧。

    ——短短时日,他们竟然已练成如此强军?

    赵融更恐惧的是另一件事。

    从黄巾之乱起,天下崩坏之势,已是越渐明显,或许端坐朝堂的衮衮诸公还看不分明,可他们这些终日南征北讨的将领们,又怎会看不分明?

    却只能眼见大厦将倾,无能为力的绝望,已充斥赵融身心。

    但他终究是身为汉臣,世食汉禄,哪怕明知不可为,也要千方百计、竭尽全力,以报天子养士之恩。

    所以,即便蹇硕等人消极怠战,赵融也选择尽起一军,强攻常山城。

    值得欣慰的是,等到自己死后,蹇硕等人便有充足理由撤军,而朝堂诸公,也会对这群贼寇稍微认识更深一些罢。

    ——这样,也算是死得其所,为国尽忠。

    就在此时,常山郡城城门洞开,一名白袍小将挺枪杀出,在他身后,卷动着火红的浪潮。

    面对这如火焰般倒卷而来的骑军狂澜,赵融放声长笑,手中长剑一指,不遗余力地吸纳战场浊气,用沙哑的嗓音大喝道:

    “来将可留姓名?”

    说出这句话后,赵融只觉浑身轻松。

    赵云见其人慷慨如此,不由得升起些慷慨之气,长啸一声,报出了那个被自家山主赐予的字号。

    “可识得常山赵子龙否?”

    两人枪剑一击,赵融便直接倒退出去五六步,赵云却并未选择立刻追击,而是勒马皱眉道:

    “两军阵前,白刃相对,何故如此游移不定?你之剑,不该只有如此而已。”

    赵融看着那背对昏黄天幕,白袍飘扬纷飞,恍然如天宫神将的小将,长出一口气,缓缓抬起手中剑,低声呵斥道: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尔等身为汉人,世受皇恩,非但不思报国,竟还蓄意反上,不觉羞愧吗!”

    赵云手中长枪指地,朗然清喝道:

    “羞愧?我山主治民有方,太行山下活人无数,何须羞愧?我等既行正道,如何不能昂首立于天地间?”

    他这话虽是简洁,却是字字雷霆万钧,振聋发聩,眉宇间正气凛然,眸中神光之盛,更令赵融难以直视。

    言毕,赵云眉峰一扬,凛然道:

    “难怪剑锋不利,原是已心生动摇,既如此,便纳首罢!”

    城下一战,助军左校尉赵融当场战死,所部尽没,蹇硕等人见之皆惊,遂撤围北走,归洛中。

    经此一役,白袍将军赵子龙与他的八百赤骑军名震天下,几位黑山军领导,也由此有了“六洞妖王”的称号。

    中平五年,五月初九。

    常山城。

    在持续近一旬的战事结束后,民夫逐渐聚集起来,因战事而略显残破的城墙也得到修缮,周遭的商贩也闻讯赶来,在城中做起了生意,整座城市似乎骤然变得生机勃勃。

    沿途树木,也萌发旺盛,却多是因旬日前那场大战,被血肉滋养而成。

    自黄巾大战以来,整个河北地区的秩序早已趋近于无,盗匪与妖变者充塞四野,疫病横行,地方官吏或是被杀、或是逃窜、或是无能为力,田亩因此荒废,粮食产量锐减,致使饿殍满地,无数人曝尸荒野。

    朝廷不是不想管,而是真的已经无计可施,聪明人则是看得出来,这完全是大局崩坏之势,哪里是一个两个计策能够挽回的?

    可等到黑山军接管此地,且正面击败了来犯的西园军后,却令此地秩序、局势,都是大为改观。

    常山城门,几个羊贩子正赶着几十只羊,慢吞吞地等待着被检查之后入城,这些人脸上泛着因饱经风霜日晒而成的红印,却不见丝毫仓促、惶急,与先前的流民们大不相同。

    只因他们明白,现在的常山城,已有足够的人口与市场消化他们这几十只羊,又何必急于一时?

    事实上,在黑山军的治理下,整个冀州的生产生活,正在从百废待兴的处境中,开始逐步复苏,如常山、巨鹿这两个受到直接管控的大郡,生产能力已经全开,不断向外输出柴米油盐布匹等货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