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行侠仗义,绿林一脉(2 / 2)

加入书签

    叶横舟则是笑道:

    “我太平道之事,向来无不可对人言,只要不问具体的兵力部署,其他的,又有什么打紧?”

    正是他这份拿捏尺度的能力,让叶横舟不止一次地升起,要将这位刘皇叔赚上山去的念头。

    只可惜,这种事目前看来,实施难度实在是有过大。

    毕竟人家是根正苗红的大汉宗室,还有卢植这个堪称“天下第一人”的师尊,如此出身、如此背景,用文的武的,只怕都不合适。

    更何况,叶横舟也实在是不愿强为,毕竟他诨号“黑山老妖”又不是山东呼保义,刘备更不是霹雳火秦明一流的人物。

    但即便如此,叶横舟也能感受得到,现在这位刘玄德身上,有些特质已崭露头角,也有些矛盾已是隐约可见。

    等到两人稍微熟络了后,看叶横舟讲话如此敞亮,刘备倒也不藏着掖着,而是叹息道:

    “山主之行,何其光明也,倒是备扭捏作态,非大丈夫所为,令山主见笑了。”

    接着,他便讲起了自己一直以来的困惑。

    刘备本身虽为宗室弟子,却是个不折不扣的织鞋贩履之辈。

    他一面以高祖之风自勉,甚有志气,欲兴复汉室;一面却未曾分享过丝毫汉室荣光,且为生计所迫,深入民间,极知百姓疾苦、稼樯艰辛,早早看出大势将倾,复兴无望。

    如果还只是无望,倒也罢了。

    毕竟刘备胸中从来不缺少“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豪情壮志。

    他也一向认为,世事变化,向来难测,今时今日无望,不代表后来无望,更不代表他刘玄德就做不成此事。

    可中平年间那一场大战,却让刘备以一种最直观的方式,见识到了汉室复兴无望的根源。

    他亲眼见证数以万计、十万计的百姓,在黄巾兵败后,自愿投河而死,追随大贤良师,要去幽都开辟黄天大业。

    那一幕对他的震撼,实在是难以言表。

    尽管朝廷将之宣传为张角的妖术,可刘备乃儒门正宗传人,如何分辨不清,这些民众并非是被妖术蛊惑,而是真心实意。

    他们或许当真是对“太平”二字有何执念,也没有什么远大的政治理想与志气,但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却真真切切地横在他们面前。

    哪怕不追随黄天而去,他们也无法在这世间立足。

    说到底,如果在家耕种就能安安稳稳的活下去,那黄巾军是如何做到在短短时间里,席卷八州,聚集起数十万人手?

    还不是因为,像这样杀官造反,都会比老实种地要活得更久。

    刘备很清楚地想明白了这个道理。

    对刘备来说,宗室子弟的身份,只是让他有了一个精神寄托,能够以高祖事迹自勉,不堕胸中一口志气。

    对那些同宗弟子,他却未必有多少认同,更不会将自己视作什么天潢贵胄。

    在刘备看来,因血脉而感到优越,无疑是无能和自卑的表现。

    那些人因为无能,才无法靠个人能力扬名天下,从而获得敬仰。

    又因为自卑,所以他们才想要通过彰显血统,注重等级尊卑的方式,将个人完全消解在名为“汉朝宗室”的强大集体中,借此分享这个集体的力量与荣耀。

    刘备不是这样的人。

    他虽为宗室子弟,又拜师儒门,可在骨子里,他仍是个负剑行天下,以一腔任侠之气立于世间的游侠。

    尽管被自汉武帝以后,由于龙气体系的盛行,春秋时期盛行的游侠行为,已是渐渐衰落。

    毕竟朝廷的力量实在太过强大,不要说学聂政、荆轲等人做刺王杀驾之举,哪怕是杀几个有龙气护体的官员,都非是寻常武者能办得到的,如此一来,游侠们的生存空间自然被挤压得越来越小。

    然而游侠们虽受到了来自朝廷的打压与迫害,但他们的精神却不会凭空消失。

    由于龙气体系下,官员的力量无限制地膨胀,令寻常百姓苦不堪言,几无立锥之地,所以重义气、轻生死、不惧强暴的游侠精神,反而极为广泛的在天下各地复苏。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民不聊生,荆州饥荒严重,王匡、王凤便是秉承着这股精神,振臂一呼,率众于绿林山揭竿而起,号为“绿林军”,与樊崇的“赤眉军”、刘秀的“舂陵军”合兵一处,力挫新朝军队。

    这便是游侠精神复苏的一种体现,自他们以后,“绿林好汉”一词,便成了游侠人物的代表。

    日后那些啸聚山林,反抗朝廷的山贼匪类们,也因此典故,往往会自称绿林一脉,尊奉春秋时期的“盗跖”为祖师。

    褚燕当初也正是用这种朴素的共识为基础,才将盘踞太行山的众多山贼匪类们,勉强凝成了一股,号为黑山。

    刘备这个出身贫寒的宗室子弟,也颇受这股精神的熏陶。

    毕竟无论是高祖还是世祖,在未成帝业之时,都有当游侠的经历,他这个后辈子弟仰慕先祖之风,自然是理所当然。

    自束发读书以来,刘备最喜欢的一段话,便是太史公写来称赞游侠的。

    “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

    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要做到,解救别人的困难时,从不吝惜自己的生命,这样的人,才是刘备心目中的大丈夫。

    而此时此刻,颇有任侠之气的刘备,心中便难以抑制地升起一个大逆不道的想法。

    像这样的朝廷、这样的天子,尤其是这样的龙气体系,当真有值得维护的价值吗?

    这种话,刘备对任何一位朋友、师长,都难以述之于口,唯独对叶横舟这个“天下第一反贼”,能够直言不讳。

    毕竟在刘备眼中,叶横舟率领的黑山军,虽是以太平道的精神为纲领,但终究还是出身绿林一脉,上承游侠精神。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叶横舟尽管做了山主,也因此有了些改变,但他在心底深处,还是一直将视作江湖武人,所作所为,更是无不在贯彻“行侠仗义”四个字。

    若论游侠之风,想必遍数此界也找不出一人,能与叶横舟相提并论。

    所以说,刘备这话,当真是问对了人。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