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古文道统,洛阳城下(2 / 2)

加入书签

    如果说仙道乃是以清气衍生虚空,象征苍茫玄虚的皇天,兵家是以浊气演化地母,象征旷阔无垠的后土,那儒门古文派所代表的,就是天地之间的人。

    这三种修行法门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想要成就怎样的境界。

    仙道以天为尊,求的是飞升成仙、长生久视之大自在,故而清虚至贵,不沾凡尘,兵家以地为尊,求的是杀人灭国、一世无敌之大功业,故而无所不用其极,海乃百川而成浊气。

    儒门古文派,则是秉承中庸之道,想成为顶天立地的人。

    他们认为至清便虚、至浊便杂,唯有中庸之道,才是真正的至道。

    在他们眼中,人才是那个用来划分清浊、界定天地的标尺,所以,他们要用人来“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制天命而用之”。

    古文派学子初学经文之时,就要秉承“诚心正意”四字,用类似道家观想存神的法门,日日洗涤心意。

    可他们既非是追求至纯之清炁,也不追求至大之浊气,而是养一口刚强无俦、介于清浊之间的浩然气,来作为人能昂首独立天地间的脊梁。

    练到高深境界的古文派大儒,对敌之时往往不用动手,只需一气啸出,便能换取天地的片刻共鸣,至大至刚,以此制住对手,号为“坐啸”。

    刘备修行的功法名为《洪范九畴》,乃是古文派的至高经典,与今文派的《天人三策》齐名,《洪范九畴》遍述天人之道,却是以此修身,乃是严格贯彻自春秋时期便开始的古儒传统,朝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步步前进。

    因古文派的儒门士子,皆以“修身”为基础,又被称为武儒一脉。

    “武”之一字,便是说古文派的儒门弟子即便不借助龙气体系,也能发挥出相当强横的战力,足以与兵家大将一较高下。

    说到这里,叶横舟也大致明白了,古文派的修炼与童渊开创的异类武道相似,都是介于清浊二气之间的力量。

    不同的是,古文派强调人之诚心正意,要将毕生心念与功力,都凝练成一口浩然气,童渊则是要以阴阳五行之气基础,在人身体铸就小天地。

    在叶横舟的推演中,若是这两种修行方式能够继续发展下去,估计就会演变成诸多高武世界都有的路线,要么是凝练法相,神通自足,要么是开辟秘境,自成界域。

    在武力侧里,这也是两条相当经典的晋身路线,神武天资料库里也有诸多记载,叶横舟自然是熟悉的很。

    当然,更有可能的是,在漫长的时光中,这些修行法门都会被整合为一,成为一个真正具有普适性的完整体系。

    就在这种深入交流中,叶横舟与刘备先将商队送入了河内郡,再结伴前往了洛阳城。

    当不需要照顾那群寻常商贩后,两名高手强人自然能毫无顾忌地提起速度来,在前往洛阳的路程中,叶横舟真可谓是大开眼界。

    哪怕是在这所谓的天子脚下,京畿重地,依然有着为数众多的妖变者,可想而知,这天下究竟崩坏到了什么地步。

    看见这一幕,叶横舟与刘备都一改先前的相谈甚欢,而变得面色凝重、乃至是阴沉起来。

    他们一边走、一边清除这些妖变者,直到走进洛阳城方圆五十里时,才未见到妖变者的踪迹。

    叶横舟忽然想到一句话:

    “方圆二十里不能有穷人,老爷们心善见不得这些,快把她赶走!”

    以前被当做笑料的言语,此时想来,叶横舟才无比真切地感受到这潜藏在可笑中的深沉悲哀,更为此而愤怒。

    两人再往前走出不久,便见到一座雄伟巨城的轮廓,这座巨城不同于临安,而是一个不规则的长方形,占地面积却比《神州奇侠》世界的临安不知道大出多少,南临洛水,北望邙山。

    这城墙高有十来丈,可城中林立的楼阁却能高过城头,令城外行人只能仰望而已,如此建筑,若是放在叶横舟前世,足以被人视作神迹一般。

    即便是在这个怪力乱神、道法盛行的东汉世界,此处也是汇聚天下能工巧匠,耗费无数财力、武力才打造出来的建筑学最高结晶。

    ——这便是洛阳,天下首善之城。

    在这个时间段,哪怕是遍数全球、全世界,此城或许都是独一无二、首屈一指的繁华之地。

    城下,排布着数个营寨,据刘备所说,其中这些守营军士皆是天子自北军抽调的精锐。

    北军虽非是西园军这种专为平乱而斥重金打造的“特种部队”,却是自古以来的京师禁卫,分有“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营,历史悠久,战力非凡。

    距离城门口还有百余步,人流汇成一条长队,缓缓而行,叶横舟与刘备混迹其中,这是一条土路,尘烟弥漫,两侧站着的士兵多是漫不经心、行为粗暴。

    因为这长长的土路算是慢车道,走此路入城的,皆是贩夫走卒之辈,他们都要在城门口接受北军士卒“检查”,抑或说是盘剥。

    毕竟哪怕天下最乱那几年,作为汉室最后门面的洛阳城都还是坚不可摧、固若金汤,所以四面八方的流民们,都为了避祸,而一路逃到了这京畿重地。

    所以洛阳城人口疯涨、地价更是节节攀升,说一句寸土寸金都不为过,如此情境下,城中人自然不会欢迎更多外来人。

    守城的士兵们作为掌握通行权力的第一道关卡,便可以从中牟取利润,只要交不起钱,自然便要被扫地出门。

    除了这条慢车道外,还有一条专为士族、豪强准备的宽敞快车道,让这些乘车马而来的贵人们,可以快速入城,沐浴天子荣光,从纷繁乱世中脱身,得享安宁。

    叶横舟与刘备排队时,正有一支车队正在从快车道进城,为首的是一名中年文士,带着几个虎头虎脑的小娃儿。

    文士面色仓惶而悲苦,孩子们则因长期奔波而面黄肌瘦,其中有个显得格外安静,给人以神清骨秀,君子端方之感。

    叶横舟听见他们好像是因妖祸爆发,一路从徐州琅琊,往洛阳逃难而来。

    刘备听到他们的言论,也只是摇摇头,叹息一声。

    当轮到叶横舟和刘备接受检查时,这些行为粗鲁的士卒们,却忽然变得毕恭毕敬,口呼“刘老大”。

    刘备也对着他们露出和善的笑容,并且一一问候,一路畅通无阻。

    叶、刘进城后,城门旁已有一人正在等候。

    此人眉宇朗然,身姿挺拔,身披灰布直裾,却未穿任何内衫,袒露胸膛,腰佩长剑,满身疏狂气。

    看见此人如此洒脱做派,叶横舟便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戏志才,那种浪荡子的形象,实在是令人印象深刻。

    这人朝着刘备快步迎了上来,扬声道:

    “玄德,你终于回来了。”

    刘备走过去,拍了拍他的肩膀,哈哈大笑:

    “宪和,多日不见,你还是这幅模样,要是卢师见了,少不得要多抄几遍经文。”

    想到那名长者,“宪和”先是面色一黑,却又很快调整过来,对着刘备低声道:

    “玄德,你此时回来得正是时候,孟德那边……”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