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让人有面子,自己也会受欢迎(1 / 1)

加入书签

说话让人有面子,自己也会受欢迎

鲁迅先生曾说:“面子是中国精神的纲领”。“好面子”这几乎是所有人的通病,然而却有不少人,与人交流太过直接,丝毫不顾及他人颜面,伤害人家自尊心不说,还容易造成两人间的隔阂。

俗话说得好,“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要想与他人友好相处,就要尽量体谅他人,顾及别人的面子。

有位文化界人士,每年都会受邀参加某专业团体的杂志年终评鉴工作,这工作虽然报酬不多,但却是一项难得的荣誉,很多人想参加却找不到门路,也有人只参加一两次,就再也没有机会。问他为何年年有此殊荣,在他届龄退休,不再参加此项工作后才公开其中秘诀。

他说,他的专业眼光并不是关键,他的职位也不是重点,他之所以能年年被邀请,是因为他很会给人留面子。他说,他在公开的评审会议上一定把握一个原则:多称赞、鼓励而少批评,但会议结束之后,他会找杂志的编辑人员,私底下告诉他们编辑上存在的缺点。因此虽然杂志有先后名次,但每个人都保住了面子,而也就因为他顾虑到别人的面子,承办该项业务的人员和各杂志的编辑人员,都很尊敬他、喜欢他,当然也就每年找他当评审了。

说话应该给别人留面子,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可怎么说才能留得巧、留得妙呢?“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你说的话让别人有面子,自己也会更受欢迎。

(1)要善于择善弃恶。在待人处世中要多夸别人的长处,尽量回避对方的缺点和错误:“好汉愿提当年勇”是事实,可又有谁愿意提及自己不光彩的一页呢?特别是如果有人拿这些不光彩问题来做文章,就等于在伤口上撒盐,无论谁都是不能忍受的。

有一位年轻的姑娘长得很胖,吃了不少的减肥药也不见效果,心里很苦恼,也最怕有人说她胖。有一天,她的同事小张对她说:“你吃了什么呀,像气儿吹似的,才几天工夫,又胖了一圈儿。”胖姑娘立马恼羞成怒,“我胖碍着你什么了?不吃你,不喝你,真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小张不由闹了个大红脸。在这里,小张明知对方的短处,却还要把话题往上赶,这自然就犯了对方的忌讳,不找麻烦才怪哩。

(2)指出对方的缺点和不足时,要顾及场合,别伤对方的面子。有一个连队配合拍电影,因故少带了一样装备,致使拍摄无法进行。营长火了,当着全连战士的面批评连长说:“你是怎么搞的,办事这么毛毛躁躁,要是上战场也能装备不齐?”连长本来就挺难过的,可营长偏偏当着自己的部下狠狠批评自己,心里自然觉得大失面子,于是不由分辩道:“我没带是有原因的,你也不能不经过调查就乱批评!”营长一下懵了,弄不懂平时服服帖帖的连长怎么会这样顶撞他。事后,在与连长谈心交换意见时,连长说:“你当着那么多战士的面批评我,让我今后还怎么做工作?”从这个事例中不难发现,假如营长是背后批评,连长不仅不会发火,还会虚心接受批评。营长错就错在说话没有注意时机和场合。

(3)巧给对方留面子。有时候,对方的缺点和错误无法回避,必须直接面对,这时就要采取委婉含蓄的说法,淡化矛盾,以免发生冲突。古时候,吴国有个滑稽才子,名叫孙山。他与乡里某人的儿子一同参加科举考试。考完后,孙山先回到了家,那个同乡的父亲就向孙山打听自己的儿子是否考上了。孙山笑着回答说:“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孙山的回答委婉而含蓄,既告诉了结果又没刺到对方的痛处;如果孙山竹筒倒豆子,直告对方落榜,那么对方的反应就可想而知了。可惜的是,在现实的待人处世中,我们周围许多人说话往往太直接,结果好心办了坏事。

此外,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为了“面子上过得去”,还必须对对方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做到既了解对方的长处,也了解对方的不足。因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个性和习惯,有自己的需求和忌讳,如果你对交际对象的优缺点一无所知,那么交际起来,就会“盲人骑瞎马”,难免踏进“雷区”,引起别人的不快。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