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察言观色,通晓人情世故(1 / 1)

加入书签

善于察言观色,通晓人情世故

古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中离不开“人情”二字,不懂不察人情是不可以的,因为人情是无形的东西,要想掌握人情世故,就必须下功夫努力研究和读懂它,并在生活中活学活用,这样的人才能受人欢迎,才能有人缘。

通晓人情,就是要有一种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情感体验的态度。从正面讲,就是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好像肚子饿了要吃饭,应该想到别人肚子也饿了,也要吃饭;身上冷了要穿衣,应该想到别人也与你一样。懂得这些,你就能“推食食人”、“解衣衣人”。刘邦就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他在韩信眼中是个通晓人情的人,并且刘邦还使韩信欠下自己的人情债不忍背叛。

韩信平定了齐国,他向汉王刘邦上书:“我愿暂代齐王。”刘邦大怒,转而一想,自己现在身处困境,需要韩信,就答应了。韩信力量更加壮大。齐国人蒯通知道楚汉相争的胜负取决于韩信,就对韩信说:“相你的‘面’,不过是个诸侯;相你的‘背’,却是个大福大贵之人。当前,刘、项二王的命运都悬在你手上,你不如两方都不帮,与他们三分天下,以你的贤才,加上众多的兵力,还有强大的齐国,将来天下必定是你的。”

韩信说:“汉王待我恩泽深厚,他的车让我坐,他的衣服让我穿,他的饭给我吃。我听说,坐人家的车要分担人家的灾难,穿人家的衣服要思虑人家的忧患,吃人家的饭要誓死为人家效力,我与汉王感情深厚,怎能为个人利益而背信弃义。”

过了几天,蒯通又去见韩信,告诉他时机失去了便不再来,韩信犹豫不决,只因汉王对他情深义重。

姑且不论刘邦以后为什么处死了韩信,但就人情世故而言,刘邦很成功,他能令韩信在想到背叛时心中产生愧疚,不忍去做。

通晓人情从反面讲,就是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爱面子,就别伤别人面子;你要尊重,就不能不尊重别人。然而,“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事,并不是没有人做。

项羽就是其中之一。虽然他有“霸王”的美称,却只有霸者的习气,没有王者的风范。他自己想称王,却想不到手下的弟兄也想做官。该赐爵的时候,爵印就在他手中,棱角都磨损了,他还是舍不得颁发下去。

因此,与其说项羽败给刘邦,还不如说他输给了人情。

通晓人情还不够,有的人既通又晓,但自视清高,懒得做。人情是做出来的,需要有广泛的人缘。

有人缘的人,才会广交朋友受人欢迎。

话虽这样说,但人情得“通”,人缘得“有”,是不能守株待兔的,天上不会掉下一块馅饼,而且刚好掉到你的嘴巴里。人情要去做。

做人情,前提便是察言观色、消息灵通。

察言,便是“闻一知十”;观色,便是“见面明意”。真正地做到了这一点,让你的朋友欠个人情给你,简直太容易了。

李先生与赵先生在一家商场相遇,赵先生带着他的独生女,两人边走边谈些生意上的事情,当经过时装柜台时,李先生注意到赵先生的女儿目光专注地盯着一件红色的款式很新颖的衣服,露出欣喜、羡慕的表情。第二天,李先生来到赵先生的家,送给赵先生的女儿一件红色的款式新颖的衣服。赵先生的女儿很开心,当然她没想到,她的父亲有一天要礼尚往来,将这个人情还上。

生活中我们应该正确区别通晓人情世故与世故圆滑。世故圆滑的人多表现为玩世不恭、逢场作戏、使手段、弄权术、八面玲珑、无视原则等。而通晓人情世故的人充分地了解人的本性、人性的弱点等,他们知道人们喜欢什么、厌恶什么。从而能扬长避短、恰如其分地处理好人际关系,也会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成就己事。所以他们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能做到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