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过的语言,才让人听着舒服(1 / 1)

加入书签

包装过的语言,才让人听着舒服

没有人喜欢听负面的话,当面的、直接的话却又往往会使人产生抵触心理,从而影响交流效果。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说一些批评类的话语,其效果往往取决于形式的巧妙而不是言语的力度,就好像给苦涩的药片加上一层糖衣之后,就能减轻人们吃药的痛苦,使人更愿意接受。同理,如果我们能够给那些不好出口的话裹上一层“糖衣”,那么就能达到“甜口良药也治病”的效果。

最善于布道的彼德牧师去世了。接下来的星期日,艾鲍德牧师被邀登坛讲演。他尽其所能,想使这次讲演有完美的表现,所以他事前写了一篇讲演的稿子,准备到时应用。他一再修改、润色,才把那篇稿子完成,然后,读给他太太听。可是这篇讲道的演讲稿并不理想,就像普通演讲稿一样。

如果他太太没有足够的修养和见解,一定会直接说出这篇稿子糟透了,绝对不能用,因为它听起来就像百科全书一样枯燥无味。当然可以向她丈夫这样说!试想一下,这样说,后果又会如何呢?

那位艾鲍德太太,因为她知道间接批评别人的好处,所以她巧妙地暗示她丈夫,如果把那篇演讲稿拿到北美评论去发表,确实是一篇极好的文章。也就是说,她虽然赞美丈夫的杰作,同时却又向丈夫巧妙地进行暗示,他这篇演讲稿,并不适合讲道时用。艾鲍德明白了他妻子的暗示,就把他那篇绞尽脑汁所完成的演讲稿撕碎。他什么也不准备,就去讲演了。

我们在进行批评的时候,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否则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批评也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

(1)体谅对方的情绪,取得对方的信任

这是使批评达到预期效果的第一步。“心直口快”作为人的一种性格来说,在某些方面的确可体现出它的优点,但在批评他人时,“心直口快”者往往不能体谅对方的情绪,图一时“嘴快”,随口而出,过后又把说过的话忘了,而在被批评者的心理上却蒙上了一层阴影,同时也失去了对批评者的信任。所以当你在批评他人时,不妨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一下,自己是否能接受得了这种批评。如果所批评的话自己听来都有些生硬,有些愤愤不平,那么就该检讨一下措辞方面有何要修改之处。

另外,也要考虑场合问题。不注意场合的批评,任何人都不会接受的。

(2)诚恳而友好的态度

批评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哪怕是轻微的批评,都不会像赞扬那样使人感到舒畅,而且,批评对象总是用挑剔或敌对的态度来对待批评者。所以,如果批评者态度不诚恳,或居高临下、冷峻生硬,反而会引发矛盾,产生对立情绪,使批评陷入僵局。

因此,批评必须注意态度,诚恳而友好的态度就像一剂润滑剂,往往能使摩擦减少,从而使批评达到预期效果。

(3)只说目前,不提过去

批评并不是回顾过去,而应该站在如何解决当前的问题、将来如何改进的立场上进行,最重要的是将来,而不是过去。

重视现在,而不是过去。不追究过去,只将现在和将来纳入需要解决的问题,亦即不责备已成的结果,而是对今后如何做有所“鼓励”,这样的批评法才是理想、得当的说服法。

(4)只论此事,不涉其他

如果一次批评许多事情,不仅使内容相互抵消,而且还可能把不住重点,同时也容易使受到批评的人意志消沉。

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面谈时很容易出现这种情形,日常的工作场合说话的机会很少,所以便趁面谈的机会把过去的一切和盘托出,因此会产生对抗的心理。为了有效的说服,应该尽量避免这样的情形出现。

(5)人员为一对一,莫让他人听到

这是因为批评时若有他人在场,被批评者会有屈辱感,因此心生反抗,只会找理由辩解,而无心自省,也就无法产生效果。因此,不到不得已,尤其不要当众批评部下,除非是与自己有信赖关系的部下。

(6)别用批评来发泄心中的不快

所谓的“批评时不可加入感情”,意思是说责备别人时要公事公办,不要混杂私人的不快感情,而应是进行冷静的批评。可是,批评是人的感情行为,不可能脱离感情,那种如同戴面具的批评是令人生厌和有违自然的。因此,如何正确地表现感情就成为批评中重要的一环。换句话说,透过批评表现出自己的感情并打动下属的心,才是有成效的批评说服。

批评的目的是为了激励,也是为了帮助别人认识到他自己认识不到的错误和缺点。批评者要想让被批评者认识到批评的价值,就必须尽量避免正面的批评,因为正面的批评会伤害被批评者的自尊和自信。不妨旁敲侧击地去暗示对方,对方会理解你的用心良苦,结果不但不会抵触,而且还会感激你。即使你对他人进行了正面的、直接的甚至是尖刻的批评,切记要及时地安抚被批评者,减少批评造成的负面影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