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九)(1 / 2)

加入书签

莘野听见这个问题,明显一愣。

而后,他从背后把谢兰生揽进胸膛,两只手环着兰生的双肩,笑到胸腔直颤,半晌后,才亲亲对方的发顶,说“不是。”

“哦”

“监制那是stereotye,是discriation。”

“我明白,”谢兰生说,“但还是想知道知道别人觉得我什么样”

“好了好了,”莘野回答,“跟22岁时没有区别。”

“那就好。”

到家已是凌晨一点半,谢兰生与莘野两人分别冲澡、抱着睡觉。

明天还要早些起呢,8点必须赶到深蓝。

5月3号,早场开始,到夜场结束,一见钟情全面压制葡萄美酒夜光杯。

这一天,因为昨天下午4点以后一见钟情的强势表现,各大院线给它与葡萄美酒夜光杯相同的排片了,一比一,各占36,连最开始为了试用杜比音响才给333的几条院线也不例外,这回它们是自愿的。

口碑宛如山上雪球,越滚越大,越滚越快,有些观众本来只是支持兰生这部新作,观影后,也忍不住安利给了家人朋友。5月3号,连8到10点的早场上座率都超过了75,而10点12点、12到14点两场票房均高于90,到下午场、晚场、夜场,一见钟情又是满座与此同时,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前四场平均下来刚过50,后四场则是刚过75。

于是,上映的第三日,一见钟情竟达到了电影票房单日峰值,足有1944万,将近2000万,这是中国单日票房在历史上的第三高,与葡萄美酒夜光杯首日收入基本持平,仅仅不如宝髻新簪以及一部香港喜剧。这日,一见钟情的总票房攀升到了3834万,而葡萄美酒夜光杯依然领先,是4860万,不过,一见钟情是节节高的,李贤的片却是相反。

上映第四日,葡萄美酒夜光杯的上座率更不如人意,只有前一天的80,单日票房堪堪过千,相比之下一见钟情观影状况可谓火爆,大电影院常常满座,单日票房冲破两千,二者差距又缩小了,前者是5896,后者是5834。

与此同时,对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吐槽越来越多

李贤心思全都花在奢华场面、服装上了,不是这样就叫“史诗”再说一遍,不是这样就叫“史诗”

没有一个靠谱设定,没有一个好世界观。

太多太多明星加盟葡萄美酒夜光杯了,大陆台湾还有香港最红的人都在里面,此外还有韩国明星日本明星美国明星每个角色都不饱满,出场退场极为突兀,导致观众对所有人都没产生任何感情,大家死的稀里哗啦,观众看的哈哈哈哈。一见钟情就不一样。谢兰生有充分时间好好表现两个主角,观众们对两个角色渐渐有了很多感情,便觉悲伤,跟着哭,跟着笑。李贤只顾大牌明星,不顾别的了。

谢兰生也都看见了。

他其实觉得,葡萄美酒夜光杯离大烂片还距离很远,比如,它保持了李贤导演对细节的精准把控,再比如,故事其实非常完整、起承转合样样都有,可是,烂不烂是相对而言的,市场观众期待太高,葡萄美酒夜光杯就在重压下变烂片了。

而观众对一见钟情并没有过太多期待。此前媒体一片唱衰,说谢兰生的片子闷,那大家在电影院里看哭后才感到震撼。

转眼到了5号下午。

谢兰生到某个网站接受记者的采访。

大前天李贤同一时间也被记者做采访了。当时,“潜规则”刚被爆出来,一见钟情票房滑坡,白天四场的上座率大约只有25左右,第一天票房是810万,第二天到那个时候只有可怜的216万,而葡萄美酒夜光杯首日则有1944万左右,次日也已经有超过432万了,一骑绝尘。

那天记者问李贤“葡萄美酒夜光杯被诟病只有明星、场面,以及狗血戏、激情戏,李贤导演您本人是如何看待这些评价的呢”

当时李贤微微一笑,还是英俊而且俊雅,他说“从票房来看它很成功。商业电影目的只是娱乐观众、娱乐大众。观众爱看,就是好片子,观众不爱看,就是差片子。市场就是大众喜好,影评人太高高在上了,哪有什么低级不低级、表面不表面,不管黑猫还是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约定好的时间到了。谢兰生被女主持人带到一楼的小采访室里。兰生穿着一件衬衫,显得十分清爽。

女主持人说“首先恭喜一见钟情四天票房已经6000万了。谢导认为一见钟情最终票房会是多少”

“我不知道。”谢兰生笑,“现在已经超出预期了。每多一分都是惊喜。我也非常期待看看最终票房会是多少。”这其实是隐晦呼吁大家都去贡献票房,因为“每多一分都是惊喜。”

几个常规问题以后,女主持人突然“引战”,寻求话题甚至是噱头“谢导,您执导的一见钟情跟葡萄美酒夜光杯在五一档激烈打擂,这一直是电影观众津津乐道的话题。那么,您认为,两部片子孰优孰劣、孰上孰下不可以说各有千秋哦”

“嗯。”谢兰生平静地道,“上映几天太多事了,我还没有来得及看葡萄美酒夜光杯。”

他其实看过,但他此时太真诚了,主持人也无法验证,而谢兰生若没看过自然无法做到回答,于是,主持人只有说“好吧”

不过,到下个问题,主持人便卷入重来了“前天中午,就在这个直播间,对葡萄美酒夜光杯种种争议、种种评论,李贤导演曾回答说,商业电影目的就是娱乐观众、娱乐大众。观众爱看,就是好片子,观众不爱看,就是差片子。市场就是大众喜好,影评人太高高在上了,不管黑猫还是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您同意这个观点吗”不止这个,她还准备了好几条李贤曾经说过的话,让谢兰生做出评价。

“”谢兰生的理性知道他该继续糊弄过去,可,他想了想,又想了想,双唇一张,对对方道,“我不同意。”

“哦”主持人明显兴奋了,“为什么呢”

谢兰生说“的确,有的电影可以改变世界电影,甚至改变世界本身,而有的电影可以让人感到快乐、感到幸福,两种电影都有价值。不是所有电影都要改变世界电影或者改变世界本身。当然,很多很多电影大师可以做到两者兼顾。”

“嗯。”

“但,”谢兰生话锋一转,“我认为,商业电影也好,文艺电影也好,一个导演不能否认它本身的文化功能,或者说,不能否认它本身的价值承载功能。何况,中国电影并未分级,未成人年也在观看,他们会受这些电影非常大的一些影响。嗯,我因为是文艺导演,思想可能有些守旧。”

主持人只静静听着。

谢兰生说“迎合观众什么心理,不迎合观众什么心理,导演心里要有杆秤。我们做文化、拍电影,是为了这世界更快乐、更美好,是长远的更快乐、更美好,而不是虚妄的、临时的更快乐更美好。我举一个无关痛痒的例子吧,比较微小,省着被人对号入座我看近年的电视剧男主个个呼风唤雨,霸道总裁走进走出自己公司的办公室,秘书助理齐刷刷地起身鞠躬恭迎恭送,观众看了是非常爽,可我就是忍不住想,他们为什么要鞠躬哪里来的如此重的等级观念、上下尊卑那么,到现实里,若真有ceo有样学样现实世界是变差的。好莱坞讲政治正确,这个标准有待商榷,但商业化电影公司的思路却差不多。而且,我们国家电影产业还远远地不够成熟,电影市场主要观众还集中在15到22岁。这些人的电影审美成熟到了指导我们吗我对此还抱有疑问,没办法立即回答。再说,大众审美是能引导的,你天天放暴力、色情,电影观众也不知道他们可以喜欢别的。”

顿顿,又说“我不同意赚钱越多、片子越好。钱不能是一个导演拍电影的唯一追求,他自己的人文情怀、他自己的价值表达很重要。我认为,一个导演要有情怀,不能放弃他的本心。我也不同意观众爱看,就是好片子,观众不爱看,就是差片子。我们没有必要否认类型题材的区别。而且,商业电影的艺术性、商业的文学性,这些东西创作者们也有各自的观点,有人喜欢多放一些,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但差不差这怎么看至少我没觉得差了,比如去年那个xx。”末了,兰生又说“我支持创作的自由,但,我希望导演的表达不以钱为唯一准绳,而有他的其他想法,有他的个人烙印,不千篇一律。”

很多导演都喜欢说“赚钱就行”“快乐就好”,谢兰生却始终认为一个导演需要情怀,他十分古板。

“嗯,”主持人问谢兰生,“谢导,您没放弃您的本心过,是吗”

兰生安静了一会儿,说“其实有半次我大二时。”

“哦半次”主持人又挖到料了,“具体说说”

谢兰生答“大二那年,学校有个短片经费,我们导演系本科生每人提交一个计划,看过以后负责老师会决定把经费给谁,也就是说,我们只有一个同学能拿到钱、能拍个片。我我当时太想拍片了,写了一个我知道会很有竞争力的故事,而不是我真正想拍的故事,最后果然拿到经费。但是,学生名单公布那天我放弃了这个名额,我察觉到这违背了我当导演的意图,我意识到我太蠢了。顺便说句,当时一个同班同学跟我一样换了计划,而负责的那位老师支持我们当时的做法。那个同事突然发现,这个行业不仅缺导演,还缺陪伴导演的人,他现在是一个制片,是我星河时的制片。”

“哇”

“从此,我每部片子都是给我自己的一首情诗。”

“哇”主持人也被感染了。

时间很快过去,谢兰生结束了采访。

到晚上6点,这个采访被发出来。兰生还是没有审稿,也许天真,但他想给人些自由。

刊发内容跟采访差不多,只不过,“打擂”意味更重一些,硝烟味儿更重一些。

谢兰生没想到的是,在看过了兰生、李贤对“商业片”的定义后,电影观众一股脑地赞同兰生、骂李贤。他们道

支持谢兰生

支持谢兰生1。

二人格局高下立判啊。

啊,我真是根墙头草呢。昨天觉得李贤说的很有道理非常正确,今天看完谢兰生的又站到了另一队里,哈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