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太皇太后(1 / 2)

加入书签

又送走了一位命妇,太皇太后翻开摆在面前的奏折,脸色不由沉了下来。

这封奏折分量不轻,乃是来自她人命的同平章事汪同汪大人。

他就出身江南四大家族的汪家。

虽然是旁支,但是大家族里彼此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汪同从小在族学读书,一应消耗用度全都是族中出,入朝为官之后,更是得到熬了宗族不遗余力的支持,这才能够扶摇直上,做到今天这个位置。

距离这份奏折送到自己面前,已经两天了。可以判断出,几乎是在那些涉事之人被抓住时,他就第一时间得到了消息,写下了这份折子。

这不是求情的奏折,而是请罪的折子。上了这封奏折之后,汪同就没有再出过门,摆出了闭门思过的姿态。

然而他不动,下面的人却是热闹得很。这几天,除了朝廷上下大小官员上折子陈情之外,就连各家命妇也频频入宫,想要从旁劝说于她。如今,连宗室的几家老王妃都来了。

这些劝说者之中,从言辞侃侃自命不凡者,到引经据典以史为鉴者,再到言辞恳切心意拳拳者皆有,内容都不外乎是要为江南那些世家大族开脱,或是想将罪名减低。

有的说是下头的仆人们胆大妄为,私自做了这些事,四大家族是不知情的。有的说四大家族虽然有罪,但他们对楚朝的贡献同样巨大,请她顾念旧情,网开一面。还有的说若是动了江南,必将动摇整个大楚的根基,请她三思。

可是在太皇太后看来,不管哪一种,其实都不是劝说,而是隐含着威胁。

薛知道那番话很有效,让太皇太后彻底提起了警惕。而她特殊的身份,注定了她不能像大部分皇帝那样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想法看做理所当然,自然也不会随意轻视江南世家大族和士绅阶层所拥有的能量。

对上“敌人”,她反而又回到了刚刚开始掌权时战战兢兢的状态,思路也越发清晰。

然而满朝上下那么多人都牵连了进来,物议纷纷,若是罔顾他们的意愿,强行要将这个案子继续查下去,只怕朝臣们就要先一步阳奉阴违,她这个太皇太后的旨意,出了咨平殿就不管用了。

如今的朝廷,已经不是惠帝年间时吏治清明,天下归心,朝廷威重的时日了。何况即使是那时候,惠帝也并未真正对江南动手,不过是约束着他们而已。

太皇太后尚且不敢自比惠帝,又遇上了这么一个时候,就算她看得在清楚,却也并没有更好的办法。

她觉得自己现在就像是踩在泥淖之中,每往前走一步都艰难无比,局面甚至比先帝刚刚驾崩时更加艰难。而放眼四顾,竟没有一个能帮得上自己的人。

这时候太皇太后能想起来的,也就是一个薛知道,一个顾铮。

他们一个在自己面前坦陈江南之患,另一个亲自去过江南,想来都会站在她这一边。

然而薛知道早已去职,如今不过顶着一个虚衔,入宫顾问可以,要插手朝廷大事却不妥。而顾铮更是因为牵扯到阳山县的案子中,不得不暂时避嫌,已经很久没有入宫当值了。

太皇太后轻轻叹了一口气,又将手头的奏折合了起来,放在了其中一摞奏折之上。

送到她面前的奏折,批阅过后,基本上会被分成三类,一类是照准,可以发往政事堂,让由几位相公负责拟定具体条陈,将事情推行下去;一类是没什么意义的请安折子及提议被驳回的奏折,直接发还;还有一类,则是留中。

暂时不适合办,或者暂时拿不定主意,乃至暂时不想办的那些奏折,都分在这一类。他们会暂时被压在这里不做批复,等待着将来某一天忽然被想起来,或者就此被淹没永远不见天日。

张文骞这个案子审到这一步,接下来的任何处置都必须慎之又慎,太皇太后暂时无法决定,只能将奏折统统留中,然后收到更多的。

近来朝中只有这么一件大事,余者也没什么需要她亲自批复的了。太皇太后不愿再想此事,放好奏折之后,便从位置上站了起来,吩咐道,“去坤华宫。”

张太后带着小皇帝住在坤华宫,除了每天早朝会跟着太皇太后一起出现在朝臣面前,彰显存在感之外,其他时候都表现得很安静。

这让太皇太后很满意,年初时因为顾铮那封奏折而生出的恼意早已散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