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贺卿的狗(1 / 2)

加入书签

两人联手击溃了一场阴谋,但真正的战斗,其实才刚刚开始。

那些抓到了的人怎么处置,空出来的这些位置之后由谁顶上……这些都需要在朝堂博弈之中得出结果。只有从这场变故中攫取到更多的利益,才能算是真正的赢家。

但又不能光想着利益。真要算起来,江南一系在朝中的势力盘根错节,若真的将之连根拔起,恐怕连朝堂都要空掉大半。如此一来,势必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所以,如何将清算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保持平衡,在把人拿下的同时稳住局势,不让朝堂争斗波及到普通百姓的生活,是最大的难题。

因为总有些事情,不由他们掌控。

这天晚上抓住的人,都被贺卿交给了三司会审。他们的嘴虽然紧,但大势已去,又暴露得太多,最终还是透出了不少消息。而这些消息,没有一条不是令人触目惊心的。

都知道江南一系势大,但究竟大到什么程度,却很难有个具体的概念。而现在,众人才终于窥见了其中的面貌。

不断有人被牵扯进来,其中不少都是京官,而且还是位置十分重要的京官,并且不管怎么调查,从表面上看都跟江南没有任何关系。也正是因为有这么一张网铺在京城,所以他们才能够如此轻易地找到漏洞,把上千军队送进城来,悍然发动宫变。

如果不是顾铮和贺卿早有准备,说不定已经成功了。

这些人,自然都是要处置的。

随着被牵扯进来的人越来越多,京城的气氛也开始发生了变化。一开始自然所有人都又是后怕,又是义愤填膺,认为这些人是在自己作死。但牵扯到的人越来越多,甚至可能就是自己身边的亲友,自然会令众多官员人人自危,担忧下一个就是自己。

——他们可以保证自己没有问题,但不能保证身边的亲友都是清白的。而按照连坐的规定,亲友坐罪,他们也的确是要受到牵连的。

一时之间,京中风声鹤唳,气氛十分紧张。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三司又从下狱官员口中掏出了新的东西。

顾铮得到消息,立刻就坐不住了,匆匆赶到咨平殿求见。而贺卿听他说完,也十分诧异,“你是说,这件事背后还有怀王的影子?”

“事实上,已经可以确定了。”顾铮皱着眉,面色也十分凝重,“从吐口的张逸之家中搜出来的书信和其他证物,基本可以证明并非胡乱攀咬,而是的确有关系。而且……这种联系已经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这件事虽然很严重,但他既然知道其中的问题,自然不会将不实的消息报上来给贺卿知道。

依顾铮猜测,恐怕怀王才是对方想推出来的人,只不过他们准备动手的时候,贺卿恰好动了内侍,正好给了这些人可乘之机,让他们借助内侍的帮助,跟太皇太后取得了联系。如此一来,发动宫变会更加名正言顺,于是计划自然也就跟着有了改变。

或许,也要感谢他们临时更改了计划。虽然还是策划得十分周密,但毕竟决定得太过仓促,准备不足,也就难免会露出一些痕迹。

所以现在的问题就是,要不要继续查下去。

怀王牵涉进来,事情的性质就变了。太皇太后要对付贺卿,说来说去,其实是她们两人的事,御座上的那个人不变,很多问题也就有转圜的余地。但怀王要做的,只会是谋逆篡位。而这种事,不但皇室敏感,就是朝廷也绝不能姑息。

不能姑息,就要彻查。而这种事,一旦彻查下去,往往会形成一股席卷之势,乃至失去控制,最后酿成大案。

而现在的朝堂,未必经得起这样一场地震。

这种似乎无穷无尽的政治斗争,对于想要继续平稳发展的贺卿和顾铮而言,都绝不是什么好事。

顾铮道,“事关重大,臣一得了消息便立刻前来禀奏殿下,想来消息还没有传开。这个案子怎么查,查到什么程度,还请殿下尽快拿个主意。”

“顾相的意思呢?”贺卿问。

真正算起来,这才是贺卿第一次直接的参与到这种朝堂博弈之中。

如果她的目的只是权势,那么这将是个不容错过的好机会,经此之后,朝中将会遍布她的人手。即使不是她的人,想来也不会胆敢忤逆于她。

听起来挺厉害,可是制造那样的恐怖绝非贺卿所愿,对她也没有任何好处。

顾铮抬头看向她,“臣以为,当适可而止。”

贺卿对上他的视线,不由生出几分古怪之感。她总觉得顾铮对自己的态度似乎发生了一点变化。她还记得,不久之前,也是在这里,顾铮连她没有隔着屏风见朝臣的事都要管,但是现在,他已经敢直视她了。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不敬”。但顾铮的动作自然极了,好像也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

这种古怪的感觉一闪而逝,贺卿也没有追究的意思。

她低头想了想,道,“我听说,如今下面就已经人心惶惶,担忧江南之案会波及到自己。若再牵扯出怀王,恐怕会更糟糕。但若轻轻放过,也不合乎朝廷法度。何况这种事,不知道也就罢了,既然知道,必要严惩不贷,否则皇室如何震慑天下?太后娘娘和陛下那里,我也交代不过去。”

“这是自然,但总要讲究方式方法。”顾铮道,“臣的意思是,在宗室内部处置此事,不要扩大影响。”

也就是说,不要追究除了江南一系之外,怀王还有哪些“余党”。或者就算要清算,也不该在此时此刻,需要挪到后面去,不着痕迹地处置。

“也好。”贺卿沉默了一会儿,才转头吩咐身边的邱姑姑,“着人去请德王过来。”

邱姑姑答应着去了,贺卿才转头看向顾铮,“江南那边,顾相可有什么打算?”

“自然是以朝廷的决定为准。”顾铮道。

“哦?”贺卿有些意外,“此话当真?明人不说暗话,顾相在江南经营许久,才有这般局面,如今难道甘愿拱手让人?”

“殿下此言差矣。”顾铮眉一扬,回道,“此乃国事,江南是我大楚国土,自然由朝廷来管。臣虽然去过两次江南,殿下若要问江南局势,臣自问能说得上话,却也不敢就说那是自己的地盘了。既不是我的,又何来拱手让人?”

贺卿眉头舒展,不由微微一笑,“我自然是相信顾先生的。”

顾铮眉梢一动,敏锐地察觉到贺卿在这个时候换了一个称呼。他心下一动,敛容道,“殿下既然信任臣,臣也就多说一句:江南,绝不能是任何人的。”

贺卿先是一怔,继而恍然。以后开了海,南方的战略位置会越来越重要。就像记忆中的那个现代,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有三个都在南方沿海。唯一一个地处北方的,还是因为占了首都的便利。

这么重要的地方,不能也不会成为某个人的私有之地。

贺卿其实并不喜欢所谓的“异论相搅、平衡之道”,但她也知道,在政治上,大多数时候都不得不妥协,而形成一定平衡,局面才能够真正稳定下来。

所以在江南的问题上,讲究的同样是“制衡”二字。

这么想着,贺卿不由微微点头,道,“既然如此,此事就交由政事堂处理吧。你们拟个条陈上来,只要不出格,我都允了。”

“多谢殿下信任。”顾铮道。

贺卿又想起来一件事,“对了,过了明年,我想就该给陛下开蒙了。虽然不是出阁讲学,但也不可疏忽。这一阵我考察了朝中官员,却实在拿不定主意。不知顾先生可有良师举荐?”

顾铮这才是真的惊讶了。以贺卿的身份,没有争权夺势之心并不让他意外,但愿意让自己接触小皇帝,却很出乎顾铮的预料。

他介绍的人,就算是良师,也脱不开跟他的关系。在教导小皇帝的过程中,势必会对他施加影响。贺卿不可能想不到这一点,却还开了这个口,若不是心胸当真宽广到了什么都不在意的地步,那就是真的非常信任他了。

其实顾铮很早就感觉到了贺卿对他的这种信任。

虽然两人没有交流过,但他却很肯定,贺卿的那些“秘密”只有自己最清楚。有一度贺卿甚至在主动引导他去发现这一点,似乎丝毫也不担心会因此惹来麻烦。

顾铮不知道这种信任来源于何处,但他可以肯定,自己对此欣然受之。

或许也正是因此,他才会一直关注着贺卿,又一直不太放心她现在处在这个位置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