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一位网友的文——揭开曹雪芹的“面具”(2 / 2)

加入书签

他的善谈,是会讲“故事”。因知识渊博,他说话不知倦,也更能使听者忘倦。

他的善谈还是诙谐幽默。

写文的人,尤其写连载的人,最怕的不是没有灵感,而是被催稿。

曹雪芹也遇到过催稿。不过他丝毫不怕催稿的人给他寄刀片,反而还戏谑催稿的人。

他初始写红楼梦时,只在亲朋好友间传颂。总有人想要一睹为快,于是便催曹雪芹早早写完。

每每遇到被催得没有办法的时候,热爱美酒与美食的雪芹便道

想看我书不难啊,来点酒、烧鸭给我享用,我就给他写呢。

可大多数时候,他酒是喝了,肉也吃了,但灵感又跑走了,于是便真诚地奉上小说大纲,让家人朋友们自行“脑补”剧情去。

能够这么厚脸皮地面对催稿,曹雪芹值得我辈敬仰

红楼梦里刘姥姥一句

“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

便是忧郁的林妹妹也笑岔了气。

有趣的人不是肤浅的把笑话重复百遍,而是如曹雪芹一般用知识武装自己,用智慧让人发笑。

古代文人的灵感标配则是酒。曹雪芹,同样是一个渴酒如狂的人。

一次小雨绵绵的天气里,他和朋友敦诚偶遇了,两人便相约到酒馆喝酒。

待开怀大饮后,敦诚发现自己没有带银两。于是,便只好解佩刀沽酒。

曹雪芹见此,便以歌谢友。他感谢朋友的慷慨解囊,用手敲击木桌,打出节奏而作长歌。

敦诚以歌和友,便有了那首佩刀质酒歌。

曹雪芹言语幽默,不因处境艰难而对朋友口出恶言,反而交友的时候,更是洒脱豪放,而且行事旷达,足见其胸襟之广。

有趣的人即使深处逆境

灵魂依然闪光

曹雪芹一生著书,遗留下的唯有一本红楼梦,这本书耗尽了他毕生心血,而且书中大多数内容是他后半生完成的。

可那时候的曹雪芹早就不是富贵温柔乡的贵公子了,年少的富贵生活早就远离了他,生活反而把过多的不幸压在了他的身上。

家族落魄,振兴无望,身边亲人、朋友相继离世;从奢侈的风流纨绔子弟生活到艰难度日的贫民生活,曹雪芹经历了人间冷暖。

正所谓“尝尽人间酸甜苦辣咸,方知世事喜怒哀乐怨”。但这一切并没有让曹雪芹放弃红楼梦的写作。

没有钱,买不起写小说的纸,他就把旧历书拆开,翻转了叶子做稿纸。

被官府打压,看不到出版的希望,他也没有气馁,反而把稿子送给朋友们传阅。

让他们从书中获得享受,他甚至让朋友们帮忙给出批注意见。

即便如此辛苦,他却依然未放弃对文章的高要求,红楼梦第一回便有文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

为了写出满意的文字,他曾灯下笔耕不辍,又因为精益求精而不断修订。

脂砚斋在曹雪芹逝世后含泪回忆“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

一句“泪尽而逝”道出了雪芹一生的心酸,但这何尝不是曹雪芹的风骨呢

他曾在繁华中享受富贵,也曾在落魄时受尽白眼。

而当他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开始提笔写作的那一刻,他就未曾放弃过。

即便“举家食粥度日”,他也让自己的灵魂得到了安放在自己真正热爱的天地里,坚守终生。

有诗有酒有画的高级生活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大概的意思是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便写出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句子。

加之他博学多识,为什么还会让自己的晚年生活过得穷困潦倒呢

其实,不过是因为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已。

一个有勃勃生机与广泛兴趣的人,可以战胜一切不幸。

曹雪芹的“放荡”,不是他追逐物质上的享受,而是他精神上的自由狂放。

他在乎的是精神上的高尚,而不是物质上的丰盈。

一部红楼梦写尽心酸,至情至性。

人生,从自己的哭声开始,在别人的泪光里结束,这中间的时光,就叫做幸福。有的人死了,让别人洒下诚实的眼泪,数一数,那是人生价值的珍珠。

而曹雪芹活着时有幸福,逝去后还给世人留下了无数珍珠。

请大家注意,这文是转的,纯粹是觉得此文颇有意思,请大家一起共赏,没别的含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