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菘园曹家(1 / 2)

加入书签

第八章:家事四五件,其实都扯淡

家,乱如猪,幸福哼哼咕,私公益害遮羞布,只因年长熟,温贴处,难消清风故。

(清官难断家务事,错了,是家务本无事,清官自找苦,不怕吵闹夫妻,只怕贫富妯娌。)

(7)菘园曹家

在右安门西边的城墙下,好像是后来大观园的位置,张瓢虽然从来没有去过大观园,但位置还是知道的。

右安门西边,居然一片荒芜,几乎像江南一样,河道七扭八歪,随意引支。

张瓢试着问:右安门外是不是也是一片荒地;得到的答案是,那里非常热闹,比宣北坊还热闹。

赶车把势像的士司机一样。一路开讲起来:宣武门是进死囚、犯人,而出的是西市,无人认领的死尸的门户,尤其是无人认领的死尸,官差出了宣武门后,多会给扔在这右安门内水沟里,说是,一为皇家化气,二是皇家龙气所镇,百无禁忌。

其实就是一怕二懒三省钱。

不想,后来当时的顺天府尹王惟俭上报万历视为不详,明神宗知道了,杀了批人并升王惟俭以佥都御史出任山东巡抚。

现在没有敢再这么干了,但这十年来还是人丁不昌。

这里,水网如织,很有点“树木蓊然,苍苍蔚蔚,晴烟拂空,四时不改”的味道。

西门路(右安门大街)路人如织,下了牛车,西门路向西还要坐小船才能到家,真是人在京师,别居江南。

还有点依城墙傍水,风景如画。这里没有高耸的电线杆,没有辐射严重的信号塔,没有烦人的政府宣传标语。

只有篱笆横卧,茅屋飞草的朴素,以及淡淡臭味的优美,而且这臭味比内城好多了。

“妙瑞,你抱个包袱坐门口干啥?”

张母看着抱着包袱靠门睡着的,一个好像五六岁的小女孩,跑过去,抱起来问。

“哇……娘呀!……”

小女孩哭的那叫个伤心。

原来,张母在王恭厂灾时疯了一样,跑去找张瓢,接连三天都看到一个坐在哪里哭的小女孩子,张母也认为没有什么希望,便收养这小女孩。

以后真要找到儿子了,小女孩就当个童养媳;

找不到儿子,带个孩子也有个念想。

便背着这女孩一起找儿子,不想还真找到了。

五月十四回家一趟,一是拿些衣服钱财,二是给这女孩子送回家。

因为儿子是在妙应寺找到,所以给这女孩子起个名字就叫妙瑞;

前天,回来一趟,还好好的,这

(本章未完,请翻页)

会这小妙瑞,居然抱着半个包子吃了起来。

不知道张母是怎么样藏的,这可是没有快餐盒和塑料袋的时代,半个包子,带在自己身上二个多时辰,不敢想像。

“你,你,你是张半瓜!”

一个似乎比张母大些的青年妇女,冲着张瓢疑惑,不知所云地问道。

张瓢一下就明白了,这应该是舅母,至于是三位舅母中的哪一位,不知道。

张瓢的名字本来就不怎么样,现在来个张半瓜,还不如叫张半葫芦。

张瓢不怎么样,张半瓜更不怎么样。

张瓢没有办法,只好微微一礼,说:

“舅母,有劳挂怀。”

闪过呆楞楞的的舅妈,便跟着张母进了院子。

“瓢?”

又一个青妇,只是两眼无神,更咽了二声,坐在了地下。

“别进来。”

刚才叫张半瓜的青妇一脸怨恨叫道:

“五十二两银子,俺这辈子见都没见过,五十二两银子。天呀,这是要灭俺们曹家呀!”

接着是号啕大哭,声振环宇。

“别嚎了。”

小院不大,当面五间,东厢三间,西厢三间,院门二侧各一小间。房子进水多少不知道,但院了里最多12米乘12米这么大个地方。

西厢上房,传来一声断喝。

张瓢一下子就明白了,这一声应该是亲舅舅曹得风,话里的河南味很重。

张母抱着妙瑞,转身进了院门西厢下房,张瓢一挥手,四个刚才还又蹦又跳的活宝,全被吓着了,一下全钻进了西厢下房。

小金马,在院子溜达起来,好像是在视察一样,每人门口都停一上,”哕哕”二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