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遇毕加索(1 / 1)

加入书签

这是凡妮莎第一次来法国。

法国一直是艺术家的殿堂。以前,凡妮莎只在书中看到过艺术家对法国的描述,莱茵河两岸的桨声灯影,香榭尔大街的风情浪漫,都令她感到向往。

凡妮莎喜欢法国,是因为这些法国作家的笔杆。法国在她的眼里,是浪漫的代名词。

但是,经历过战争的摧残,此时的法国已经饱经创伤,完全看不出海明威笔下“流动的盛宴”的模样。褪去了流灯溢彩的烂漫和辉煌,如今,它像一个暮年的老朽,令人倍感苍凉。

毕加索虽然是西班牙人,但他大部分时间都定居在法国。

就在1950年的时候,毕加索曾经想到美国进行艺术访问,但是最终却没有成行,因为美国政府拒绝给他签证。原因显而易见,就在这一年,毕加索在世界和平大会上,挥手画了一只白鸽,也就是后来的和平鸽。尽管毕加索本人并未和社会主义阵营联系在一起,在那个意识形态对立的特殊时期,他身为世界最传奇的艺术家之一,却令美国政府感到惊忧。

这件事就发生在不久前,凡妮莎心里感到隐隐的担心。她总觉得这部电影的拍摄不太可能一帆风顺,可能中间会发生很多的波折。身为传奇艺术家的毕加索,是否会允许揭露他的黑暗面的纪录片的产生;美国政府对于人士的矛头,是否会影响到电影的拍摄;而如果电影真的能顺利拍摄,未来上映后,身为导演的卡赞未来的职业生涯是否会受到政治方面的影响。

这些问题缠绕着她,让她觉得苦恼。

毕竟此时丘吉尔已经发表了那场著名的演说,铁幕已经在美苏之间缓缓落下。而且毕加索还是人。但也许这一切只是自己多虑,毕竟毕加索是法国人,而且此时政府并未插手好莱坞的电影摄制。

何况,要是论起来意识形态可能导致的危险,她更应该担心的是自己,她曾经在苏联度过十四年时光,而后又因为对战争做出的贡献,她被苏联领导人授予勋章。对于未来是否会受到牵连,她有时觉得惶惶不安,但转念一想,两国的关系虽然交恶,但此时并未针对艺术,只是聚焦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根据当时的新闻报道,苏联现在都没有封杀好莱坞的电影,19491951年期间,苏联放映了将近一千部好莱坞电影,美国明星约翰韦恩,典型的西部牛仔英雄,凭借关山飞度成为当时最受他们欢迎的明星之一。

她叹了口气,他们都无法躲避政治的影响,虽然战争结束,但又产生了新的对抗。冷战的硝烟弥漫在这片大地上,人民从未获得真正的解脱和自由。

此时毕加索正定居在奥比利埃,一个偏远的与世隔绝的小镇。凡妮莎在巴黎下飞机后,一路乘坐大巴才到了这里。

此时已是冬初的时节,枯黄的树叶堆积在地上,光秃秃的树林显得冷漠而萧瑟。毕加索的家外本来种了大片的郁金香,现在却只剩下枯萎的叶子。

他的家里装修极为别致。和他的艺术风格完全不同,丝毫没有立体派的扭曲变形和夸张。凡妮莎本以为他的家里的装修会有艺术风格的影子,在装修上可能有几何体堆叠的感觉。但是,他的家里是极简主义的风格。其实倒也符合毕加索的性格,毕竟他的人生也是极简主义,对艺术的追求就是他生命的全部。

凡妮莎走进毕加索家中的时候,毕加索正沉浸在绘画中。他的模特依然是他美丽的妻子。

他的眼神无比的温柔。凡妮莎耐心的在旁边等待。

渐渐的,凡妮莎发现,这幅画并不是毕加索的抽象派绘画风格,而是典型的古典派风格。

毕加索展现出了妻子的圆润而美丽的一面,画面中她优美的轮廓和富有神采的眼睛令人沉醉。灯光洒落在她的身上,她如圣母般动人。类似于拉斐尔的风格。

凡妮莎乖乖坐在旁边看大师绘画。他们互相凝视着,眼神里充满爱意,无限美好的交融在一起。目光那么深情而缱绻,仿佛足以融化世界的一切坚冰。

等到太阳快要落山,毕加索才画完这幅画。弗朗西斯走过来,看到自己温柔的卧在沙发上的姿态,楚楚动人的笑了。这幅画完美的体现出了她的韵味和美丽。而且最令人感动的是,毕加索放弃了令自己闻名世界的风格,为了取悦妻子而选择了他素日瞧不起的风格,只因妻子的喜欢。这一刻他略带紧张而不安的看着妻子的眼神,不是大师,而是一位爱着妻子的普通人。

毕加索让女仆收拾走画板和工具,他的妻子抱着画作从客厅离开。毕加索点燃了一根雪茄,询问凡妮莎的来意。

凡妮莎委婉而温和的转达了卡赞的意思。

然后,他们就陷入了一片寂静和沉默中。

此刻已是日暮时分,毕加索喜欢太阳将落未落时那种天然的深蓝的色彩,没有开灯。这样显得屋内很暗,唯有雪茄的那一点亮色。

等到那一根雪茄燃尽,他才徐徐说出自己的看法“这不可能。”

不可能。

毕加索不同意以他的人生作为电影的主题,他说,如果要拍一部关于他的纪录片,他只能接受以他的创作过程作为拍摄的主题,而与绘画无关的事情,包括他的生活,都不应该出现。

谈话陷入了僵局。

凡妮莎尝试说服毕加索,但他的想法极其坚决,要么就拍他的绘画,要么就不要拍他的电影,他不允许把目光对准他的生活,他说,如果要留下什么给后代,他只能接受是自己的艺术。而他的生活,应该随着时光而彻底泯灭。

凡妮莎说“拍摄您的私生活,只是为了找到形成您的艺术风格的源头,毕竟每一位艺术家,他的风格的形成都不可避免的受到生活的影响。他们或多或少都会以自己的生活作为灵感的来源。为什么您会形成这样的艺术观,为什么您要绘制这样的主题,您的生活如何影响您的艺术表达,都是我们想要探究的对象。最终,也是为了艺术的主题服务。”

毕加索依然不同意。他同意在自己死后关于自己的人生进行追查,也愿意在晚年回顾自己的人生书写自传,但他现在却坚决不同意拍摄他的私生活。

他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摩挲着自己手上的戒指,他一生放荡不羁,儿女成群,无数次背叛自己的爱人,但是这一刻他的脸上却出现了柔和的表情。凡妮莎猜测,他这么做,也许是想保护自己的妻子。毕竟卡赞想聚焦的,是他混乱的私生活,是他作为丈夫和父亲的失责,是他的混蛋。倘若他的生活引起热议,那么妻子一定会卷入其中。

他不允许任何语言伤害自己的爱人。

他是无情,亦或是深情凡妮莎有些茫然。毕加索抛妻弃子的往事历历在目,可此刻他的眼神却纯真如儿童。

凡妮莎斟酌了一会儿,问道“那如果不拍摄关于您婚姻和爱情的部分,而把目光集中在您的童年,或者那些战争的往事呢我知道您是个坚定的反战争的正义人士,如果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这部分,您觉得怎么样”

毕加索哈哈大笑“凡妮莎,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诚实的回答我。我知道你曾经是一个舞蹈家,如果你可以留下什么东西,你是希望别人记录下你肆意的舞蹈,还是希望别人聚焦在你的私生活”

毕加索说“我一生放荡,只做了一件正确的事,就是对艺术的探究。我之所以接受你们的邀请,不是因为我想要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我已经足够出名。也不是因为我要清算自己的人生,生命如风逝去。死后的名声是好是坏,对我来说有什么意义只是画作是静止的结果,我希望那些热爱艺术的人,能够看到我绘画的过程,看到笔是如何动,颜色是如何上色,而我是如何构图。你明白吗”

凡妮莎竟然觉得自己有些入迷。电影的故事性要求必须讲完一个完整的故事,但凭什么一定要按照好莱坞的三幕剧和戏剧冲突来又有什么事物,美的价值可以超过一个开辟时代的艺术家的杰作

凡妮莎未曾看过实验电影,但是她不由得想起卢米埃尔兄弟发明出电影的初心,本身是为了记录真实而且打破时间。从这个角度,那么毕加索的构想其实暗合了电影的本质,记录下艺术的真实。

她不由得思考,人们都对艺术家的私生活无限感兴趣,有时却忽略了他们人生的本质,他们的艺术成就。

他的私生活,和他的艺术,到底哪个更应该作为电影呈现

如果选择前者,这部电影很有可能大卖,但如果选择后者,它就只能作为一个艺术品,陈列在艺术殿堂,商业和票房上势必会亏损许多。没有人能够耐着性子,在电影院看一个人绘画的过程,即便他是一位真正的大师。

毕加索没有让凡妮莎回答她。当然选择权也不在她的手上,卡赞才握有最终的决定权。

毕加索让她回去好好思考再做决定。他的态度已经极为坚决。如果拍摄,就只能拍摄他的创作过程,要不,这个电影计划就宣告破产。没有第三种可能。

凡妮莎回到酒店。深蓝的夜幕如同大海的颜色。凡妮莎在床上翻来覆去的想,最后以至于沉沉睡去。

梦里,都在继续思考这个选择。

作者有话要说祝小天使们端午节快乐大家今天吃粽子了吗

感谢在2020062414:40:012020062520:24:23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姜柯嫕10瓶;桂枝蟾5瓶;e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